古有游子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有亲们在外工作,逢年过节何尝不思念家乡。时光荏苒,春节已至,我回到了家乡。

我的家乡是朱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沪、浙交界处,位于上海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东径121°9′,北纬30°54′。东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68公里,南至金山区人民政府驻地金山卫城区30公里。朱泾镇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属湖积平原。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朱姓是早期的朱泾人,后人口逐渐增加。清末民初,大批客籍人士来朱泾经营、创业、定居。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

2001年底,朱泾镇外来人口有4825人,居住在城镇区占40%,从外来人口结构看,务工占65.2%,经商占30%,务农占4.8%。他们对发展朱泾经济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泾人和他们相处融洽,形成 “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2010年常住人口8.88万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2017年,常住人口122743人。

近年来,朱泾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的态势。2017年,全年完成地方增加值61.7亿元;税收收入完成13.8亿元;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亿元。具体来看,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朱泾工业园区更是于2006年被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是金山三大市级工业园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确立了以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电器产业为发展定位,通过“新材料基地”和“台资园”两个平台招商引资。

第一产业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尤其是品牌农业稳步发展。成功打造“珠丰”品牌系列优势农产品。已形成五个千亩基地:千亩有机大米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千亩西甜瓜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千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至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

文化旅游日趋凸显。以东林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的朱泾旅游,推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布局。辖区有东林寺、五龙禅寺、上海新天鸿名人高尔夫球场、上海马术运动场、金山农民画院、金山体育馆、金山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等旅游景点。

宜居新镇逐步完善。朱泾作为“1158”规划中的新市镇,2011年作为上海市郊区唯一一个棚户简屋改造试点。朱泾镇设施完善、绿化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化住宅群已具规模。全镇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中医医院等10 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和金融、通讯、工商、税务等服务机构。共有幼儿园、中小学、中专等20 所教育机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上海人认可此处宜居的理由。

醉美朱泾,韵味十足。着眼2035,顺势而为,基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圆梦2050年,全面建成活力之区、生态之区以及人文之区。未来会更加美好,这就是朱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