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湖南北部,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湖南省通粤达海的“南大门”,也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国土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家乡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回家过年陪父母,也成为年底期盼的一大乐事。  春节年年过,感受各不同,采撷几处共分享。

  老城新堵:车水马龙背后的隐忧

  老家的县城,经过近10年的城镇化变迁,城区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近两倍,已俨然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区古朴安详,新城区高端大气,全县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幅提升,对政府近年来的新城开发战略,无论是久居县城的老人,还是外出创业的青年,均是赞声一片,满意度在90%以上。但在小城巨变的背后,近两年涌现出的“老城新堵”现象,不仅堵路,也有点堵心,给小城的安详蒙上一层淡淡的隐忧。

  去年腊月二十五,因老家有事,我告假提前回了老家过年。一下高速公路,发现进入老城的通道一派车水马龙景象:四轮机动车、三轮小货车、两轮摩托车、密集的行人,把小城堵得一塌糊涂、塞得密不透风,加上吆喝声、吵闹声、鸣笛声杂夹在一起,说是“乱成一锅粥”也不为过。后来尝试换其他方位的道路进入,均大同小异,“堵堵不休”(据说当时是县城的交通指挥电子系统出了故障,恰逢那天还有省领导到小城慰问,估计把父母官也急死了)。临近春节后,交通指挥系统虽运行正常,老城仍然“堵不堪言”,并时有小碰撞、小剐蹭发生,既造成安全隐忧、也影响小城和谐,与节日喜庆氛围相悖。平时要买个生活物品,必须早起,错峰出行。我跟爱人开玩笑说,以后回老家还得置办个摩托车,进城改骑摩托车,方便。后来跟老家的朋友说起这事,朋友说,由于近几年机动车猛增,平时老城区也比较堵。

  于是,我翻看近两几年家乡节日前后的交通历史记录,发现“老城新堵”已成为常态,其中2016年春节后上班,京港澳高速南下车辆从厦蓉高速G76分流,由于广东方向未通车,全部从我的家乡下高速走106国道,整整把106国道县域段堵了两天,这事还曾引发社会关注。然后又进一步深挖相关数据发现:2015年,全县汽车保有量1.2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4.3%。据此测算,2016年全县的汽车保有量在1.7万辆左右,户均车辆拥有率约10%。加上春节时返乡的外籍车3万余辆(按全县现人口的8%预计,实际可能还不止),保守估计在5万辆左右,车流量增加了近两倍。对规划于50、60年代的老县城,其交通承载能力,焉能不堵?

  我又想,老城新堵系常态,主动疏堵是正道。放之全省,如同家乡一样,老城规划赶不上车辆猛增形势的县城又何止一、两个。很多县城都是新老城区并存,老城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功能划分上老城区一般是生活区域、新城区一般是办公区域)。为此思考,政府及交通、城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以下几条:一是在老城区重要入口重新规划停车区域,引导机动车停车,步行进入。二是老城区街道尽可能地设置单行机动车道,确保循环行驶,并适当改造非机动车道,让摩托车及行人“有路可走”。三是借鉴外地经验,逐步引入经济节约、节能减排的网络骑行系统,接驳机动车,倡导“低碳进城”。四是加大交警、城管的执法力度,提醒大家依法驾驶、有序出行,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喜迁新居:幸福安置背后的瑕疵

  近10年,在新型城镇化的助推下,全省县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建设新城,就少不了拆迁安置,在幸福安置的背后,凝聚了政府干部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我的外公外婆是城郊居民,百年之后给母亲和姨妈遗下了几间老屋。恰逢前几年新城开发被征用拆迁,除适当补偿外,在新城边上还给她们各分了一套100平方米、远低于市场价的安置房。安置小区周边还配置了一个规划别致、建设用心的公园。今年简要装修后,我们全家人在县城新房过年的。母亲从乡下老家回到她的娘家住上新房,非常满意,脸上洋溢着难得笑脸和幸福,也经常跟我们说起政府的好处。我们也很满意,一来生活方便,二来又省了原来为陪伴母亲县城、乡下两地跑的麻烦。

  入住的当晚,母亲突然跟我们说,住在县城,一切都好,就是晚上出门要带手电,有点麻烦。我就好奇,一问才知,原来整个安置区没有路灯,甚至连楼道也是漆黑一片。我开始怀疑是姐夫没有替母亲拨上楼道灯的电闸开关,后发现并非如此。第二天一早起来查看究竟,发现小区及楼道都安装了路灯,只是没有送电(因为是公共区域)。我问了一下,说等疫情结束后,逐步会送电。

回到上海,想起家乡的种种满是不舍,希望家乡后期建设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