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给钢铁行业的海外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5月16日,在于浙江杭州召开的2024(第三届)中国钢铁海外发展大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国际贸易格局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钢铁行业走出去的发展前景。

与会嘉宾提出,近一段时间,全球钢铁行业格局发生新变化。首先,俄乌钢材出口供应减少,低价供给市场仅剩东南亚、中国市场,中东、欧洲地区钢材物流格局出现变化。其次,印度国内需求高速增长,完成从钢材净出口国向净进口国的转变。第三,传统高价地区欧美市场对价格拉动走弱,尤其是欧洲市场,具体表现为需求不足、补库力度小、持续时间短。

在此种形势下,钢企及贸易商进出口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因时而制、审慎决策,积极探索出契合新供求环境的钢材国际贸易模式。

钢材国际贸易呈现新趋势

“国际化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至关重要。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伴随着我国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全过程。”钢协副会长夏农指出,钢铁行业始终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壮大,注重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钢材出口质量、优化钢材出口结构。

钢协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占国内粗钢产量的比例长期保持在90%以上,近十年平均值为93%。2016年-2022年,我国钢材出口均价增长了2倍,国内外价差增长了10倍。

在国际化进程中,2013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钢材的国际贸易迎来巨大机遇,中国钢材出口量持续增加,2023年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出口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钢铁总量约1156.77万吨,占中国钢铁总出口的20.45%。而到了2023年,我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钢铁总量约为6960.9万吨,占中国钢铁总出口的77.12%。”上海钢联海外分析师李天歌表示,从区域结构来看,2023年中国钢材出口主要目的市场构成较稳定,排名略有变化。其中,越南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市场,排名前十的目的市场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据九席,继续保持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对非传统目的市场——中东的出口量增幅明显。以土耳其为例,2022年,我国对土耳其钢材出口量为244.94万吨,同比增长35.49%;2023年出口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上升63.5%至400.56万吨。

谈到中国的高出口量,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粗钢产量在全球的份额维持高位是出口量增长的基本条件,同时,国内需求的下行为钢材出口提供巨大动力。李天歌表示:“还有一项重要原因,即中国的资源价格优势明显。以热卷为例,2023年中国热卷出口价格较印度和黑海地区低65美元/吨~70美元/吨。”不过,夏农指出,“2023年主要由于国际市场等原因,出口价格有所下降,但也高于国内均价。”

根据世界钢协统计数据,受全球货币紧缩政策、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2023年全球粗钢消费整体回落1920万吨,欧洲降幅尤为明显。相应地,国际间进出口贸易量也整体下降。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任竹倩分析表示,2023年,中国钢铁出口方面,西亚增幅领先,达61.8%;北美洲增幅为负,为-17%。

同时,近年来,在低碳转型趋势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呈现新趋势。即作为中间产品的生铁的国际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极低,而直接还原铁(DRI)用于国际贸易的比重逐年提高。“2023年达到9.4%,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表示,“低碳正在重塑全球钢铁行业发展格局,包括国际贸易。”

钢材出口面临长短期挑战

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钢铁企业海外发展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地缘政策壁垒、全球碳关税和出口政策等。与会嘉宾从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目前的挑战。

短期来看,频繁的贸易摩擦或成为2024年出口的主要挑战。钢协一季度信息发布会透露,2023年我国遭受贸易救济原审调查4起,今年一季度已接到贸易救济原审调查5起,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发起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品种结构成为“引燃”贸易摩擦的一项因素。

根据上海钢联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钢材各品种出口量均同比上涨,出口增量主要由热卷贡献,出口量高达2151.98万吨,同比增长86.1%。棒线材出口量为1088.18万吨,同比增长42.1%,其中三成为螺纹钢,出口量同比猛增145.7%。半成品出口同样表现良好,钢坯出口量高达327.92万吨,同比增长219.2%。在任竹倩看来,当下的钢坯出口增长其实是受国际形势的影响。“随着英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加强,俄罗斯钢坯出口受限较重,间接促进了中国及亚洲地区钢坯出口。”她分析道。

任竹倩同时指出,东盟在过去两年产能落地情况实际比较缓慢,但在2023-2024年,拟投产产能增至2500万吨左右。这些产能仍以高炉工艺生产长材产品为主,或将进一步巩固该地区半成品和长材的出口。

长期来看,欧盟提出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显著抑制国际钢铁贸易活动。

2026年,欧盟开始正式征收碳关税并逐步降低免费碳配额。“按照目前CBAM规则进行初步估算,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增将加4%~6%,涉及到的CBAM证书费用每年为2亿美元~4亿美元。2034年免费碳配额完全取消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成本将增加约49%。”任竹倩算了一笔成本账。

无独有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在计划推出各自的“CBAM”,WTO也计划将碳足迹纳入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届时,全球钢铁生产成本的差距将日渐缩小,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钢铁贸易活动显著放缓。中国综合成本处于全球低位,预计钢铁出口受影响程度最大。”任竹倩分析认为,目前来看,CBAM对我国板材出口影响最大。

上海钢联统计的贸易量数据显示,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近3年我国出口欧盟的钢材总量保持稳定。2023年中国出口欧盟钢材约388.68万吨,占出口总量的4%。其中,2023年1-11月欧盟钢材进口量为2590万吨,同比下降12.3%。其中,长材进口量同比下降23.4%至652万吨,板材进口量同比下降7.8%至1938万吨。

在当前形势下,既要积极应对挑战,也要抢抓发展机遇。大环境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4年5月份中发布了最新的预测,将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2.9%上调至3.1%,将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3%提升至3.2%。同时,根据世界钢协2024年4月份的预测,2024年全球用钢需求将有所改善,同比增加1.7%,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德国2024年钢铁需求预计增长3.2%-8.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也将对东盟地区钢材出口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在具体国家层面,从GDP总量、钢材净进口量、人均表观消费量等角度分析,泰国、印尼等27个国家具有较强钢材消费潜力。“人均粗钢消费量100-400公斤的国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钢材消费潜力最大。”李天歌细数道,这些国家分别是沙特、葡萄牙、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越南、伊朗、新西兰、希腊、哈萨克斯坦、智利、阿根廷、秘鲁和埃及。此外,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带动作用下(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将助力建筑类钢材出口。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当前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保持国际化定力,如何更好地在世界钢铁行业中贡献中国力量,探索出契合新的供求环境的生产、贸易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在的环境,要求我们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与会嘉宾从几方面提出应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建议。

第一,积极构建海外钢铁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目前,国内需求的挑战推动着钢材出口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很多钢企都设定了更高的出口目标。上海钢联联席董事长高波指出,除了抓住产品出口的贸易机会,钢企出海也应积极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寻求成本更低的生产要素,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关于如何更好地构建海外钢铁供应链,杭州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投中心副总经理章冬冬认为要在3方面发力。第一,应拓展业务覆盖区域。寻找有竞争力的低价供给资源(东南亚、中国沿海钢厂等),开发高价或者有增量的市场(美国以及印度市场等)。第二,应在聚焦传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在产品纵深上更进一步,拓展马口铁、不锈钢、家电板、容器板、耐磨耐侯板、船板等方面的业务。第三,海外常规渠道利润或受到压缩,应拓宽服务,提高期现利润。

第二,认真应对CBAM等新型环境壁垒,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夏农指出,未来要积极促进各国低碳排放钢标准的互认采信。“在世贸组织统一钢铁标准原则和框架下,钢协将推动EPD平台和低碳排放钢标准的相互采信,相互认可,促进全球公平贸易。”夏农表示。

钟绍良建议,要把握住过渡期这个“仅报告”的阶段,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完成碳排放数据盘查;积极、如实、适度申报;分析、评估、优化工艺流程,评估组织及价值链上现有的减排机会;CBAM暂未覆盖到的企业,应提前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摸清自身碳家底;制定相应的减碳策略,开展低碳产品的研究,为欧盟CBAM覆盖产品范围扩大、以及其它国家的CBAM做准备;积极参与即将纳入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另外,从长远来看,中国钢铁企业还应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主动、积极融入国际组织,参与行业治理等。

第三,跟进国家进出口政策动态,提升国际竞争力。2023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部分钢铁产品税则子目做出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对我国“特殊钢铁品种”分类细化的趋势,将有助于实现钢材出口分类施策,有利于引导我国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及贸易企业应及时跟踪国家进出口政策动态,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着力提升我国高端钢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有专家建议,我国出口钢材的品种应注重与当地市场品种形成差异化,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同时,钢企和贸易公司也应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上找准自身定位和特色,杜绝无序化竞争,规范出口行为。

第四,科学预测国际市场需求,有序推动国际化贸易。任竹倩认为,随着2023年欧盟公告继续“禁止”来自俄罗斯的成品钢,加之土耳其本地供应趋紧、出口减少,可能更多地促进中国对欧洲成品钢的直接出口。在海外需求尚可的情况下,我国钢坯出口未来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李天歌表示,中国钢企应牢牢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契机,科学预测国际市场需求,同时警惕贸易摩擦相关风险。在美联储高利率政策和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东盟地区(尤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市场越南)的钢铁需求仅会维持恢复性增长;北非等新兴市场的钢铁需求在2022-2023年大幅放缓后,预计将在今年加速增长,为我国钢材出口带来一定机遇。同时,尽管近年来我国对非传统目的市场中东的出口量增幅明显,但2024年或将面临不确定性,相关钢铁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