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山西吕梁聚焦“六新”突破,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主体培育、深化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吕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创新生态“新格局”

为进一步夯实吕梁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吕梁市坚持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在已经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1+12”个配套政策的基础上,编制了《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等,发布了吕梁市重点实验室和众创空间认定通知,并积极推动将创新驱动纳入对各部门、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百分制赋分12分……这些政策、方案和办法的制定出台,为吕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按照吕梁市委、市政府打造“九大产业基地”的总体部署,吕梁市科技局打破科技部门内设科室职能限制,设立“九大产业基地+环保”的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针对性开展调研,制定各产业基地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技术攻关任务,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效能。

同时,该市科技局征集重点产业技术需求508项,并汇编成册,为科学凝练项目,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基础;在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布局方面,改变以往科技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布局科技计划项目的模式,调整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将原来“定时申报、年终申报”改为“常年申报、分批评审”,不断进行科技项目储备。

强化主体培育

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

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依托科技,中阳县生产黑木耳的“智慧大棚”会根据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值等数据变化,实时操作喷水、降温,让“小木耳”成为大产业,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在岚县的山西康农薯业土峪基地,工作人员将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研发的脱毒薯苗,移栽到无毒无菌的蛭石基质里,通过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产生优质的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比原来种薯增加一倍……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吕梁市逐渐实现“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

吕梁市通过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为10个“山区”县选派10个科技特派团共156名科技人才,实现了“山区”县科技人才全覆盖,共举办培训讲座100余期;部署一批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科技计划支持28个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238万元;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支持岚县岚城镇南关村建设160亩高寒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35万元。

吕梁市科技局编写了《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方案》,通过摸底调查、以县域为单位包干到人、实地点对点面对面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宣讲、申报培训、答疑解惑。2021年,该市科技局共组织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户,通过认定38户,通过率由往年的30%至40%提高至82.6%,刷新了历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为实现创新发展积蓄了力量。

推进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力度”

2021年8月,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实验室,研究员正在测试复合耐磨钢管的抗腐蚀性。和普通的复合管不同,原本废弃的钢渣被利用起来做成钢管原料,这项令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和企业技术员共同解决。

“原来我们产生的钢渣和矿渣,大多被废弃或者制成价值比较低端的一些产品,与北航合作之后,可以很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新研发的离心管耐磨、抗腐蚀,寿命提高了近20倍。”该公司技术实验中心管理员武士通说。

据悉,吕梁市全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延伸两大基地,出台了《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工作方案》《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作方案》,建立了27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3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同时,吕梁市厚培创新土壤,紧紧把握省校合作契机,积极开展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面向全国跨区域汇聚配置创新资源和科技力量。该市全面推进与太原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实现了吕梁所有县域企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该市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就山西省低钠基新材料工艺装备应用中试基地建设等28个项目展开实质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