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直以来,人们关于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就是:放水,则价格涨,紧缩,则价格跌。但这种观点其实是武断的和片面的。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将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不同影响,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且具有超调或调整不足的特点。

一、商品价格的构成与货币政策概述

商品的价格一般包含成本和利润两部分,成本又可分为原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因此简单来说,商品价格=原材料成本+制造成本+利润。其中,原材料成本是企业控制不了的,制造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降低,利润则是市场多方博弈后的结果,围绕商品的平均利润上下波动,同时受到投机行为的影响。

图1:货币供给与PPI

我国货币政策相对很多国家来说是比较灵活的,央行拥有多种多样的工具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定向、窗口等操作来控制货币流向。近年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也开始更多的运用,对经济的调控更加精准。关于货币政策的更多内容,读者可以关注央行的公告以及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方式

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国家对各行业的投资,俗话说水涨船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购买力的增加,在经济增长没有跟上的情况下,这种购买力的增加往往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但货币政策又兼具投资属性,企业流动性充裕后,可能会进行设备的升级或改进生产技术,这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进而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

简单来说,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升时,此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当投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时,商品的制造成本会下降,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下降。因此,“放水”并不一定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图2:货币供给与钢材价格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极大,这也导致了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从那个时期经历过来的钢铁朋友一定都还记得钢价在两个月内上下波动超过1000元/吨的惊心动魄。后来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渐收紧,钢价也开始逐渐下行。16年开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钢铁行业重新迎来春天,但此时的M2同比增长一直处于低位,钢价的上涨主要是因为落后产能的退出。今年疫情发生后,我们又见到了宽货币刺激经济并带动钢价上涨的老套路。

此外,当货币供给量波动率增大时,市场投机行为也会增加,投机性存货上升,并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一般来讲这种现象较多的出现在货币供给量大幅上升时。如疫情以来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尤其是热卷、冷卷),社会库存上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实施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加上对制造业的大力扶持,工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增强,期现商趁机囤货,投机行为增加。另一方面,这部分宽松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基建等行业的量没有明显增加,甚至今年很多贸易商还反映工地拖款时间延长,导致建筑钢材(尤其是螺纹钢)的价格难起,卷螺差一再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