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喜庆的日子。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从五湖四海归来,以求片刻团聚。但近两年来,我们在春节之后也总能看到诸多归来游子在节后感叹家乡的种种衰败没落。今年,我也想凑一个热闹,谈谈这短暂几日的回乡见闻。

一、传统依旧

在我的印象里,村落里也没有出过什么历史名人,父辈们在曾经都是读书识字破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这似乎也导致了家乡春节没有什么特色的文娱活动,春节依旧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祭祖上坟敬神祈求庇佑,走亲访友请客吃饭,打牌聊天烤火晒太阳。

二、门楣比拼

与许多地方一样,家乡也有着十分“俗”的一面。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比拼是依旧存在,比拼的内容依旧是子弟门楣。在这里,子女所从事的职业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一年收入几何也是重要的比拼标准和底气的重要来源,娶妻生子自然是重大加分项,家庭、邻里和睦和孝道遵循亦是重要一环。但也有新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此前已经走出小乡村在城市已经安家立业的人员再回村中修建一幢房子(例如小别墅)。

而如当下现实一样:在村民对子女职业的衡量中,对铁饭碗爱慕有佳,公务员家庭拥有最高声望。在职业上受欢迎程度自然是从公务员、事业单位(如教师、医生)、老板(包工头)、企业上班一族到外出务工人员依次递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挣钱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目的,但至少在明面上,挣钱多寡是排在孝道和睦之后的。而结婚生子似乎比赚钱更为急迫,催婚是最喜闻乐见的。

三、独立的老人们

老人们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皆想在自己能够劳动的时候,种上庄稼,饲养牲畜以换取日常开销所需以自食其力,而这些老人们多数一年的年收入还是基本过万的。这自然算不上高,但是对于节俭的老人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以本地的生活水平来说,一年的花销也已足够。

但需要说明的是:老人们的独立是主动而为而非被动所迫。在这里,养老问题沿袭的世代传统,由儿女(多为儿子)负责。村里的十来位老人,皆为有人养老。生活虽然距离锦衣玉食差得很远,但是至少是衣食无忧。当然,一些家庭小矛盾是存在的,但总体而言依旧是其乐融融。

四、收入的多元化与逐渐的富裕

村里是没有工业和服务业的,当下的主业依旧是传统农业。虽然在犁田上淘汰了过去使用的老黄牛改为现代机械,但是主要劳作方式依旧是世代传统。但是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开始多元化起来了。从传统的依靠务农出售马铃薯、玉米、猪、鸡饲养扩展为务农与外出务工相结合,并且今年留守在村中的妇女们通过自己的心灵手巧,开始扩展务农之外的副业赚钱(例如做布鞋,据说是几十元一双,有的村民一年下来还是收入了几千元,可供农村日常的简单花销)。而收入的多元化,也让曾经贫困的小村落逐渐富裕了起来,已有几户人家拥有了小轿车,许多家庭也在今年准备盖新楼房,以取代土墙瓦房,改善居住条件。

各有不同的家乡变化演绎出了网络上的或悲或喜,或怒或嗔。但在我的家乡,我看到的是一副传统与俗气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多元化农村景致。农民可以依靠勤劳致富,致富思维也更为活跃;但在市场化大潮下,农村的空心化现象自然也的确存在;基础设施依旧薄弱,这里依旧是互联网的蛮荒之地。村中儿女正在努力塑造一个向上的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