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疲弱的通航产业进一步松绑,2月21日,民航局正式下发《关于在东北地区开展通用航空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在试点范围内要简化通航审批,加强分类管理,先行先试。但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新政有颇多创新之举,但推动通航快速发展的核心是尽快扩大空域开放,否则这一产业很难驶入快车道。

通知提出,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将进一步简化许可证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研究分类取消经营许可和运行许可的可行性;实施运输机场及通用机场的差别化收费政策;取消非载客类的“通用航空事故征候”和“通航事故万架次率”的考核指标,可委托通航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展非载客类通用航空事故征候的调查工作。另外,对训练飞行和非经营性登记的单位和个人放松管制,不计入全年通航安全目标体系;对载客类经营通航企业严格标准,加强安全管理。

“我们注意到,此次试点对通航飞行安全指标的考核有所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对载客的通航严管,其余通航业务则在管理机制上予以松绑,这可以说是从民航安全监管角度做了最大放开,有利于通航飞起来。”民航专家綦琦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根据此前发布的《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不过,面对“钱景”广阔的通航产业,多位通航业内人士却自曝,从2015年开始,因整体经济环境疲弱再加上行业自身顽疾难愈,让不少投身通航的企业遭遇经营困难,“当初一起做通航的人现在已经有不少因公司倒闭被迫离场,留下来的一些企业也在苦撑”。

总体来看,当前制约我国通航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空开放较缓慢,空域资源使用仍受限,通用机场、供油等保障设施滞后,法规体系尚待完善,专业人员短缺等方面。此外,虽然我国力推低空旅游发展,但由于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居高难下,致使市场接受程度不高。接下来,要想让通航快速发展壮大,还需要多领域“清障”。对此,綦琦也坦言,现在制约通航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空域开放推进较缓慢,呼吁未来能加快这一领域的放开步伐。另一方面,业内专家也提示,对于民航安全运营能力在全球都属前列的中国民航业而言,如何在保证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高水准的安全监管能力也是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