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2日,美联储发布9月FOMC会议声明,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25-0.5%不变。

结合FOMC会议声明和耶伦新闻发布会,我们认为关键信息点有三个:

第一个关键信息点:9月FOMC会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在会议结果公布之前,美国利率期货隐含的9月加息预期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市场基本不认为美联储会在9月加息,美联储的决策符合市场预期。

市场认为9月不加息的理由与耶伦的表态实际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美国经济数据好转程度并不稳定。对于9月不加息的理由,耶伦表示是“为了看到更多就业和通胀好转的证据”。市场之所以不认为美联储会在9月加息,主要因为8月美国经济数据太差。8月美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分别下降3个点和4个点至49.4和51.4,非制造业PMI更是创2年来最低值。非农数据方面,8月非农仅为15万,远低于市场预期。

第二个关键信息点:美联储和耶伦认为12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但市场并不买账。9月FOMC会议声明中新增“上调联邦利率的理由已经加强”,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如果没有重大风险,预计将在今年加息一次。从点阵图看,认为12月要加息的FOMC委员占比高达82%。

尽管美联储和耶伦态度坚决,但市场对12月加息的预期并未增加,这是美元走弱、黄金走强、美股走强的主要原因。美国利率期货显示,目前市场预期12月加息概率仅为60%,与会议声明公布之前没有任何变化。

我们猜测,市场之所以不认可美联储会在12月加息,主要因为美联储加息的前提——耶伦所谓的“更多就业和通胀好转的证据”存在不确定性。2016年以来,美国经济数据时好时坏,1月、6月、8月非农就业数据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4月、8月PMI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谁能保证9-11月美国经济数据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呢?只要再出现经济数据显著弱于预期,则美联储加息进程可能再度放缓,这可能是市场不相信美联储和耶伦表态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关键信息点:美联储下调长期利率预测,这是美联储年内第三次下调,也是市场对美联储不信任的重要原因。在每次季末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会公布对于未来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包括2016-2019年以及更长期的联邦基金利率的区间、中枢和中位数,这是市场获取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操作意图的重要渠道。

根据美联储会议文件显示,3月、6月、9月三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均下调了2016-2019年各年以及更长期利率中枢预测,以更长期利率中位数预测为例了,2016年三次议息会议分别由3.5%下调至3.3%、3.3%下调至3.0%、3.0%下调至2.9%。

从点阵图看,结果与利率中枢预测基本一致,长期利率中枢同样再次下调。9月点阵图中认为2016年0.25-0.5%合适的委员为3人,而6月为0人;9月点阵图2017年、2018年、更长期中位数分别为1-1.25%、1.75-2%、2.75-3%,而6月中位数为1.5-1.75%、2.25-2.5%、3-3.25%,基本相当于下调了一次加息0.25%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美联储一共公布了三次利率预测,而三次利率预测均为下调。换句话说,2016年是美联储异常鸽派的一年,到9月为止,不仅一次息没有加,反而不断下调未来的加息预期。这与我们在2015年底提出的“美元周期见顶”一致,“海清FICC频道”在2015年12月的报告《大拐点将至:美元周期见顶&大宗商品见底》(邓海清、陈曦)中提出,“随着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方向性收敛,美元指数见顶,大宗商品长周期反弹”。

市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不要听美联储说什么,而要看美联储做什么。尽管美联储和耶伦在9月会议上充分阐述了12月要加息的观点,但市场看到的是2016年以来的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的不断退缩,这也就难怪市场对于此次会议的“预期管理”并不买账。

综上所述,此次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同时下调了长期利率预测。尽管美联储和耶伦暗示12月加息程度达到历史最高,但市场并不买账,一方面因为9-11月美国经济数据存在变化,另一方面美联储2016年实在是过于鸽派,其鹰派表态已经不再被市场认可。

在美联储异常鸽派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更为可怕的可能性:美联储已经被市场绑架,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教科书上的央行独立性是指“央行要独立于政府”,但现在的情况是:“央行可能无法独立于市场”。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对全球央行的货币宽松“上瘾”,尽管全球经济明显弱于金融危机之前,但发达国家股市普遍高于金融危机之前高点。

市场与央行之间的脆弱平衡依赖于央行维持宽松,一旦央行真的收紧,则市场存在崩盘的风险,市场倒逼央行不敢真的收紧。随着美联储一次次让步,市场一步步紧逼,市场再也不相信美联储能够回到正常利率水平。

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开始美联储喊“要加息了”,市场是相信的,但随着一次次加息被证伪,一次次下调长期利率预测,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预期管理”已经不在感冒。

最直观的对比是,经过年内三次下调利率预测,9月美联储对于2017年利率预测仍然高达1-1.25%,而利率期货反映的市场预期2017年仅为0.5-0.75%,市场预期与美联储预期之间相差0.5%,对应两次加息,这充分表达了市场对于美联储的不信任。

“海清FICC频道”认为,市场需要警惕12月“狼真的来了”的风险。在“狼来了”的故事中,尽管放羊娃多次说谎,但最后一次狼真的来了。目前市场对12月加息的预期仅为60%,还有将近一半认为12月美联储不会加息,这恰恰就是最大的风险所在。如果这一次,狼真的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