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铜价走势回顾

图1:近年光亮图价格走势图(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截至2024年9月底,以广东省光亮为例,9月份光亮铜不含税不含运费的均价为68724/吨,同比上涨7.36%。一季度铜价运行平稳,但二季度在海外铜矿供应问题持续发酵,市场频繁传出冶炼厂减产的声音的背景下,铜价持续大幅上涨,5月份最高突破至89280元/吨;三季度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主要是因为美联储降息预期的不断变化,且国内消费逐渐回暖,8月开始国内去库顺畅,为铜价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国庆前夕铜价涨势接近8万关口。

二、供应方面:进口废料比重上升

图2:国内废铜供应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图3:2021年-2024年再生铜进口走势图(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国内供应方面,前三季度废铜供应呈现先扬后抑再缓慢下降的趋势。据Mysteel样本调研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内再生铜供应量为72.2万吨,环比增幅0.46%,同比下降18.90%;二季度受铜价上涨刺激,国内再生铜供应量增至102.1万吨,环比增加41.41%,同比增加11.65%;三季度因铜价持续下跌,上游持货商库存亏损较大,存在捂货惜售情绪,且进口贸易商不愿订购海外货物,导致市场供应有所减量。

海外进口方面,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24年8月中国废碎料进口量16.95万吨,环比减12.91%,同比增8.83%,1-8月份累进口量151.53万吨,同比增加18.59%。一季度末的增量较多的原因是铜精矿原料供应紧张问题发酵以及铜价上涨带来国内废铜市场的供应缺口问题。二季度因铜价大幅拉涨,进口利润倒挂严重,虽有强需求支撑,但仍有缩量;三季度受美联储变动影响,供应量表现为先扬后抑。

三、需求方面:冶炼用料增加

图4:小样本周度铜阳极厂产能利用率(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在铜价先抑后扬再下跌的背景下,2024年1-2季度受铜精矿供应干扰的影响,铜精矿TC持续下降,国内冶炼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废铜制阳极、粗铜供应,对其的采购需求较好,二季度铜阳极板厂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位置,但三季度随着铜价的回落,《公平审查竞争条例》的影响,再生铜加工行业处于低迷状态,阳极产能利用率持续回落。国庆节后因铜价的高涨,铜制阳极板厂加工利润优势明显,叠加近期产业政策优化,厂家订单量好转,复工复产较多,特别是江西地区阳极产线增加明显。

图5:部分铜材产能利用率走势图(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2024年1-3季度整体铜加工领域,除了铜管有空调订单的支撑,表现较高,其余的铜杆、铜棒铜板带均表现一般。不仅受高铜价的抑制,也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活动偏弱,尤其是国内房地产板块,整体拉垮了铜材消费。

四、四季度废铜市场预测

(1)价格:先扬后抑,整体处于高位

宏观方面上,中国金融的经济政策力度超预期,后续仍需关注相关的财政政策具体实施。基本面上,国庆节后的短期复工复产较多,目前下游加工利废企业仍有国庆备库的库存,但废铜市场国内货商挺价明显,进口货源10月份到货偏少,废铜市场货源在短期紧缺难有缓解,供需关系的不对等可能会推动同价短期的上升,后续需求的下降以及进口货源的到来将会缓解这一不对等关系,更甚至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整体而言,预计四季度废铜价格先扬后抑的趋势,但整体价格处于高位。

(2)供应:环比三季度增加,但实际流出市场交易量有待考证

首先,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此方案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废铜资源的供应量,另外四季度多处于工程收尾验收阶段,或有一定的工厂尾料以废旧形式出现,四季度废铜供应量环比增加;但四季度多为寒冷天气,拆解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东北地区率先受到影响);再加上临近年底,各地贸易商都有节后看涨的认同规律,存在备库意识,实际流出市场交易的废铜量不一定很充裕。

(3)需求:市场复苏进程加快,废铜需求偏强

国庆节后下游复产状态较好,市场普遍存在一定的“银十”消费预期,据调研了解,国庆之后再生铜加工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上涨,不管是再生铜冶炼端还是部分再生铜材加工端,对于废铜的需求较强。四季度是收尾的季度,也是冲刺的季度,三季度国内废铜加工行业深受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量普遍较低,随着政策的软着陆,预计四季度废铜加工行业情景指数环比三季度好,对于废铜的需求潜力较大。

(4)精废价差:高位运行,废铜加工优势仍在

图6:精废价差走势图(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截止到10月14日,因9月底国内宏观利好政策万箭齐发,力度空前,最高会议首提促进房市止跌回稳,市场对经济修复信心大增,带动了铜价的大幅上涨,精废价差随之大幅拉升,重新回到2000上方,废铜优势凸显。加之四季度国内废铜供应量或将增加的市场预期,预计四季度精废差在1800-2800元/吨之间运行,废铜加工优势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