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以“闯上海 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主题的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上海中心召开。论坛上,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2018年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围绕从“0到1”获得了丰硕成果。展望后续,中国可以发挥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围绕从“1到N”做更多创新。

“过去40多年,我们处在以出口导向、外延式扩张引领的时期。最近十年间,我们经历了非常重要的转型,从‘外延式’扩张变成‘内涵式’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主动力。”姚洋表示。

姚洋称,很多经济学家都认同国际贸易里的“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个国家应该出口什么样的产品。“中国过去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有优势,现在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生产优势逐渐累积。”

“一直以来,关于创新,国际上也有比较优势分工。”姚洋表示,近几年世界的创新生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复杂国际形势,在2018年之后,中国从‘0到1’方面的创新突飞猛进。2018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不到5%,现在这一数值大幅上升;围绕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我们的相关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可以说,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从‘追赶者’逐渐变成‘引领者’。”

站在当下,姚洋对“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的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不能仅仅解读为最前沿的科技,中国在创新的“1到N”阶段仍有巨大空间。

“事实上,有时候最前沿的技术,未必是最好、最适合当下的技术。以国产新能源电动车起步的时候为例,当时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应该是氢燃料电池,但并非最适合当时的中国。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在市场上活下来、具有持久性的技术,才是最佳的技术。”

姚洋表示,“未来,我们一方面要做‘0到1’的创新,但更大部分的经济体量可以做‘1到N’的创新。中国有巨大的技术应用市场,哪怕是传统领域一些小的改进和创新,对我们来说,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如何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姚洋称,开放的环境和发达的资本市场非常关键。一方面,更开放的环境会吸纳人才的汇聚;另一方面,可通过VC(风险投资)和股市,对创新给予足够的激励。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热土,上海近年来向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等重要目标持续推进。姚洋表示,上海如何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新,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