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开启下跌周期,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布伦特油价一路从110美元/桶下跌至不到30美元/桶,全球海工市场也随之进入漫长的调整期。经历了十年的变迁,全球海工市场正在重新迈进新周期,部分海工装备价格重回十年前的巅峰水平,市场复苏的趋势也愈加明显。但当前海工市场的产品结构、产业格局、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经历了市场的起落后,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既不过度保守又能逐浪前行,或许才是面向未来的最优解。

一、海上风电船舶成交活跃,装备价格重回理性区间

今年一季度,全球海工市场共成交海工装备订单27座/艘,金额约31亿美元,以数量计同比下降27%,以金额计同比下降50%。从船型结构看,海上风电相关船舶成交活跃,共成交订单17艘,数量占比63%,具体船型包括海上风电安装船、起重船、铺缆船、运维母船等。浮式生产和储运装备数量4艘,金额约18亿美元,以金额计算占比约58%。其中,Perenco公司在加蓬建设的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生产装置做出了最终投资决定(FID),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是今年最大的一笔海工订单。其他船型成交数量不多,主要为海洋调查船、小型海工支持船等。

装备价格方面,海洋钻井平台价格持续攀升,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新船价格保持平稳,部分船型价格已经接近2013年高峰时期船价水平。截至2023年3月末,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新造价格约2.35亿美元,已经超过2013年油价高峰时期的价格,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将近40%的涨幅。80吨系柱拉力三用工作船新造价格约1500万美元,与2013年高峰时期的价格也相差无几。

尽管船价重回高峰,但对于海工市场的发展还应保持理性看待。在综合考虑过去10多年原材料、设备等价格上涨因素后,当前新造海工装备价格涨幅基本处于合理区间。此外,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新船价格与年租金之间的比例来看,当前船价租金比约为8.7年,仍然略高于过去10年的均值8.2年,船东回收投资的期限仍有进一步缩短的空间,并且全球船厂仍有部分库存海工装备尚未交付,当前的船价和租金水平对于激发船东批量下单的信心仍有待观察。

二、油气价格波动运行,外部需求维持景气

一季度国际油气价格震荡运行。原油方面,国际油价年初在80美元/桶左右水平运行,3月中旬,受欧美银行危机影响,市场恐慌情绪加剧,国际油价震荡下跌至70美元/桶以下。4月初,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宣布减产,国际油价快速回升至85美元/桶的水平。天然气方面,今年以来,随着气温回暖,欧洲和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天然气需求明显回落,同时上游供应充足,多重因素导致天然气期货价格持续下行,美国亨利港天然气期货价格由年初的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跌至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跌幅接近50%。

海工装备租赁需求活跃,租金利用率仍处于较高区间。截至2023年3月,自升式钻井平台利用率84%,浮式钻井平台利用率83%,环比上月持平。装备租金方面,截至3月底,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租金达到了11.6万美元/天,同比增长23.1%,环比增长1.6%;80吨系柱拉力三用工作船期租租金6375美元/天,同比上涨15.4%,环比上涨1.6%。

近期全球主要船东陆续公布了2022年度和2023年一季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回暖,海洋工程装备船东经营状况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中海油服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56.6亿元,同比增长22.1%;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651.2%。全球第二大钻井船东Transocean发布的船队报告显示,截止一季度末,其手持租约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一年的时间里在手租约增加了24亿美元。FPSO运营商Modec2023年EBITDA达到10.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

三、中欧合奏,谱写海工市场新格局

中国船厂在接单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一季度共获得海工装备订单14座/艘、10亿美元,以金额计算全球占比约32%。从船型结构看,受益于国内日益增长的海上风电发展需求,中交集团、中国铁建以及租赁机构等船东纷纷进入市场,一季度中国船厂获得的14艘新船订单中,9艘均为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包括4艘风电安装船、3艘起重船、1艘甲板运输船、1艘铺缆船。

欧洲本土船厂一季度共获得海工装备订单5艘、3亿美元,以金额计算全球占比约10%。此外,欧洲船厂在海外的造船基地也收货颇丰,如芬坎蒂尼美国船厂获得了1艘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订单;挪威VARD控股所属船厂共获得5艘海工装备订单,其中3艘在挪威本土船厂VARD Brattvaag建造,另外2艘越南的Vard Vung Tau船厂建造。从手持订单来看,VARD控股下属3家船厂共手持海工装备订单28艘,其中16艘均为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并且基本采用自主研发设计。

传统海洋工程装备强国新加坡、韩国相对冷清,新加坡船厂仅获得1艘FSRU改装订单,韩国船厂则毫无斩获,但从手持订单金额来看,韩国、新加坡在手海工订单依然稳居世界二、三名,两国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一季度,新加坡两大海工企业胜科海事、吉宝岸外海事完成了合并,并更名为Seatrium(sea-海洋,atrium-中心,两个单词的组合),反映了其成为全球领先海事公司的愿景。韩国船厂在海工领域颗粒无收,但其在手运输船舶订单十分充裕,并且其在高价值量的浮式生产装备以及部分前瞻性海工装备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后续接单情况仍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