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美国总统正式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及相应的限制措施。近日市场传出美国将禁用中国电池,但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于2023年1月正式实施,持续至2031年。法案涉及财政支出增加规模约4330亿美元,主要用于能源与气候及平价医疗等领域。

法案关于能源与气候领域的支出,主要包括对绿色电力、低碳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税收抵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措施,包括取消车企20万辆补贴规模上限,继续为新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不过增加了限制;二手车提供最高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仅限一次)。

新增加的7500美元税收抵免限制主要为:(1)整车必须在北美组装,动力电池组件大比例在美国生产,满足该条件,可获得3750美元抵免;(2)关键矿物原料大比例由北美或者美国自由贸易伙伴提取、加工,或在北美循环利用,可获得另外3750美元抵免。上述比例按照价值量计算。法案还规定,一定时间后,动力电池组件、关键矿物原料不得来自外国敏感实体,否则不能获得相应税收抵免。

其中,关键矿物包括:锂、钴、、锰、石墨、等。

美国自由贸易伙伴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墨西哥、韩国等。

敏感实体项,主要规定为2023年12月31日后,电池所含的任何组件不得来自敏感实体;2024年12月31日后,关键矿物不得由敏感实体提取、加工或循环再生。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税收抵免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举措,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降低碳排放;二是发展美国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

由于政策缺位,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远低于中国和欧洲,其相关产业发展也相当薄弱。拜登上台后,力推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扶持政策,不过政策遭遇较多波折。本次《通胀削减法案》很多内容即来自于2021年拜登提出的《重建美好未来生活》。

如何看待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供应链的影响

首先,《通胀削减法案》取消车企20万辆的补贴上限,继续为新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并为二手车提供最高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且政策着眼于长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及全球的渗透。中国与欧洲相关产业政策稳步退出的背景下,美国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加码,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量。

其次,法案对税收减免做了较多限制,意在发展美国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提高其供应链的安全性,对于推动产业资本落地美国及其自由贸易伙伴有一定帮助,比如特斯拉加速推动其在美国境内的氢氧化锂生产项目。

不过,美国锂电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设置过多的限制,将加大其税收抵免措施实施的难度,对其产业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美国锂电池产能全球占比在7%左右,其在电池材料及关键金属资源开采、加工方面,产业基础更加薄弱。从最源头的关键金属资源开采,到最终端的整车生产,新能源及锂电产业链条长,且横向上涉及的细分领域多,美国短期内难以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

市场担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会令全球锂电供应链格局重新调整,并影响国内锂电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我们认为,不必过于夸大其影响。

首先,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仍处于扩张的前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维持高速增长,增量空间巨大。

其次,中国企业在全球锂电供应链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国拥有全球75%的动力电池产能,拥有全球70%的正极材料产能和85%的负极材料产能。原料方面,全球超过50%的钴、锂、石墨加工产能位于中国。此外,国内企业在国外矿产资源地布局了大量的锂钴镍等关键金属矿山资源。丰富的资源储备与多年来的产业沉淀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