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经济经历多个“超乎预期”,既有意外的困难,也有意外的惊喜,经济根基愈加坚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实现了持续复苏和平稳运行。

展望2022年,短期面临的挑战改变不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我国经济既具有保持持续增长的刚性,也具备应对困难挑战的韧性。随着基建、制造业和消费等领域的改善,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有望增强。

一、2021年我国经济稳中加固,2022年我国经济韧性十足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加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经济根基愈加坚固。

纵观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异常复杂,表现为多个“超乎预期”,既有意外的不利因素,也有意外的惊喜。

一是疫情反复超过预期,对经济持续复苏形成扰动。原本预计疫苗的接种将使疫情趋于缓解,但随着新冠毒株变异和各国逐渐解封,全球疫情在2021年3-4月和7-8月两次强力反弹,其中4月底日均确诊病例超过2020年冬季的高峰,并在冬季形成第四次高峰。

二是外需超预期,出口成为2021年我国经济一大亮点。原本预计各国解封会缓解海外供给约束,进而影响我国出口,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中需求恢复快于供给恢复,出口导向的东南亚国家在7-8月的疫情反扑中成为重灾区,“替代效应”使得我国出口填补市场空白,超预期增长。这是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世界工厂”优势的体现,也可以视为对我国成功控制疫情的意外“奖励”。

三是工业原材料和能源涨价超预期,严重挤压下游行业利润。2021年强劲出口带动工业生产超预期,进而拉动工业原材料和电力需求大增,而工业原材料多属高能耗产品,其增产受到国内减碳政策的限制,供需错配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涨。此外,发达国家为应对疫情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了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是房地产下行超预期,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房地产景气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为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2021年我国继续坚持“房住不炒”,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融资,一些前期激进扩张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相继债务违约。不仅如此,随着楼市急剧降温,房地产投资、新开工、土地购置乃至新房销售等指标均陷入负增长。

2021年,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仍实现了持续复苏和平稳运行。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预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展望2022年,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短期面临的挑战改变不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我国经济既具有保持持续增长的刚性,也具备应对困难挑战的韧性。

二、2022年我国经济三大动力源保韧性

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普遍表示,2022年随着基建、制造业和消费等领域的向好,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有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1.基建投资助力稳增长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基建投资是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能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政府稳增长基调已明确,作为重要抓手的基建投资身担重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今年投资重点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已经通过和正在执行的102项重大项目;二是瞄准基础设施,与双碳紧密结合起来的大规模新兴产业,同时更新老旧设备;三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包含养老、托幼等。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和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鞠厚林均表示,“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行是确定性事件。”未来投资领域有望偏向传统的铁路、公路领域,以及新兴的节能环保、数据中心、智能化等产业升级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的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反映出今年基建投资在加大力度的同时,节奏也更为靠前。”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基建加大力度且前倾发力,将为今年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在基建投资结构上,投资重点领域包括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防洪排涝设施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这凸显了今年基建投资在空间范围的若干调整倾向:一方面,着力控制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下的县城和农村将成为基建投资的新增长点。

2.制造业助推经济行稳致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高景气度。2021年,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2022年,随着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发力。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认为,2022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得益于中游景气延续和下游场景修复。一方面,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国产替代等因素支持下,中游制造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另一方面,伴随成本压力缓解、需求修复,下游消费制造相关行业也可能趋于修复。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稳。“产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产业链。聚焦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屏障,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将会大大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朱涛说,补短板、锻长板,让产业链韧性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好,能够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表示,应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赋予企业创新的保障和动力,加快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的生力军,让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制造业空间广阔、前景光明。

3.消费持续恢复动力强劲

现阶段,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工作任务中,将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放在了第一条,明确提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有望来自消费和服务业的再度复苏。“随着疫苗接种率上升,建立起有效的群体免疫,防疫基础提升及疫情的缓和将带来服务业和消费的改善。”

鞠厚林也认为,2022年疫情有望相对好转,全球经济交流有望逐步复苏,将带动消费增长。全球旅游、商务等需求将逐步复苏,航空、旅游、餐饮、住宿等需求会得到修复。

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应着力打通当前制约消费发展的痛点、堵点,加快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表示,要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适应需求端消费升级的方向,跟上近几年绿色、智能、健康、便捷的消费理念,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痛点,畅通消费链条。

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民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提升,但目前国内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居民消费意愿造成影响。

“提高民生福利保障,解除民众后顾之忧,让民众放心消费、乐于消费。”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认为,扩大内需重点应放在提高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上,政策应着力于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政府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