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布局建设一批流通要素集中、流通设施完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场景丰富的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打造若干设施高效联通、产销深度衔接、分工密切协作的骨干流通走廊”。

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国华就上述问题指出,中国经济纵深广阔,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生产、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时空分布将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为更广的区域、更多的主体加入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创造了历史机遇;但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商品和资源要素将可能更为分散,规模效益将会减弱。因此,《规划》提出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骨干流通走廊,加快打造“支点城市+骨干走廊”组成的现代流通网络。

“十四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金融和信用三方面支撑,形成“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总体发展框架。具体看,将从流通环境营造、流通空间优化、市场主体培育、现代化水平提升等四个方向上发力。一是发展有序高效的现代流通市场,营造良好流通环境。二是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优化流通发展空间布局。三是培育优质创新现代流通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四是加快创新绿色发展,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交通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12—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