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华为到底做不做车》上集说到华为离直接下场做车只有半步之遥,这半步跨不跨过去呢?今天我们先看看华为自己怎么说的,再分析华为其实最想做什么,挑战是什么?最后走向会是什么?

华为自己怎么说?

智能电车已经成为了行业热点,将在未来改变行业格局。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华为认为智能电车有四大特点:比特管理瓦特;算力驱动马力;软件定义功能;软件深度参与到汽车的定义、开发、验证、销售、服务过程中,并不断优化各个过程,为用户带来持续优化的体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

这些变化都需要数字化技术加持,通信带宽、算力和软件代码规模有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增长,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开发这些系统对产业是巨大的挑战。只有全产业共同协作,才能努力解决。

在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下,华为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聚焦ICT技术,围绕iDVP、MDC和HarmonyOS智能座舱三大平台,构建生态圈,携手合作伙伴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在通信、计算和操作系统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技术创新打造平台,以开放促进合作,以共赢加速发展。

一.iDVP生态

在智能汽车数字架构中,华为提供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的基础要素iDVP,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CCA、车载操作系统、多域协同软件框架HAS Core和完善的工具链,构建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与伙伴们联合定义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联合开发原子化服务,实现软硬件分层解耦,帮助车企快速开发跨厂家、跨设备的应用,为用户带来持续进化的体验。

二.MDC生态

智能驾驶是车企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面临着投入周期长、场景复杂度高、技术难度大的三大挑战。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全场景覆盖的工具链与丰富的SDK,支持伙伴的软件开发和移植,同时满足智能驾驶应用对车规、安全的核心要求。已经有7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了MDC生态圈,联合推进乘用车、港口、矿卡、园区等智能驾驶场景的试点与商用。

三.HarmonyOS智能座舱生态

座舱是人机交互的中心,用户感知强,追求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服务体验。华为以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系统平台化为目标,围绕HarmonyOS车机操作系统构建智能座舱生态,我们在HarmonyOS操作系统上增量开发了9类车载增强能力、开放1517个车载业务API、13000多个HarmonyOS的API,并提供全面开放的工具和技术支持,降低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帮助伙伴快速开发和迁移应用,为用户带来丰富的人车生活体验。

四. 星闪技术

车载有线通信线缆部署复杂、不易扩展;而常用的蓝牙和Wi-Fi时延、可靠性、安全性也无法满足车载设备互联的要求。有需求就有机会,自主创新的星闪技术应运而生,具备超低时延、超高可靠、精准同步的特点,可以满足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对高质量短距无线连接的需求,将重新定义短距无线通信技术。华为已经在主动降噪、交互投屏、全景环视、无线电池管理等场景开展试验,取得优异的测试效果。

由此可见博世模式的Tier1甚至微软+博世模式的Tier0.5是华为最想做的

图示数据来自于麦肯

Tier 1,即一级供应商,是汽车产业链中最具话语权的供应商。其不仅直接向车厂供应总成及模块,Tier1供应商能够提供供应链中最先进的流程,还与车厂相互参与对方的研发和设计,在整车制造过程中参与度最高。

在传统汽车世纪里的巨头,比如博世,2020年营业额为715亿欧元博世是德国著名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能源及建筑技术的产业。1886年25岁的罗伯特·博世先生在斯图加特创办公司时,就将公司定位为“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的工厂”。

总部设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的博世公司员工人数超过 23 万,遍布 50 多个国家。博世以其创新尖端的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闻名于世。在2021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博世排名第98位。博世是世界市场领导者之一,世界隐形冠军。

图示为传统汽车Tier1生态

列举几项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如下:

目前博世在中国ESP市场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超过50%;

全球液晶仪表盘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前五大供应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其中大陆集团、爱信精机、电装、伟世通和博世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25%、17%、15%、15%和8%。

抬头显示系统是智能座舱域新增硬件,国际巨头零部件公司布局较早,全球市场主要被爱信精机、大陆集团、电装、伟世通和博世等零部件巨头公司所占据,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55%、18%、16%、3%和3%,合计达到95%。

车企和科技巨头谁能掌握智能汽车的灵魂?

我们来解析事情的本质:

首先,灵魂究竟是什么?会不会是基础研究做得不够,曲解了灵魂的本体?

PC时代是微软-英特尔联盟,我们使用着电脑也没有拥有灵魂;

手机时代是苹果自研系统,安卓系统,华为曾在芯片硬件占有一席,但被限制后马上回到4年前;

智能汽车时代,软件的工作量前所未有,业界衡量代码量若干行:

其次,人们都以为芯片被卡了脖子,怎知最痛的痛在哪里?

这个领域的底层操作系统叫做嵌入式软件,分为抢占式和非抢占式,非抢占式的龙头就是免费的LINUX,像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安卓系统底层,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手机死机的情况吧。而汽车主要采用抢占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简称为RTOS。自动驾驶汽车对操作系统的要求很高,抢占式多任务处理相对非抢占式更具响应性,更适用自动驾驶汽车环境。

这个领域合格的供应商为北美的两家:

其他系统都会被车企进行灵魂四问:装过什么车型?量产多少?有没有出过问题?出了问题赔得起吗?

因为在手机/5G领域的事件,大家都需要重修政治经济学。此后,华为除了芯片,在同样卡脖子的嵌软领域也做了投入。

目前中国的软件情况好似一个无脚的高脚杯。

中国高等教育中车辆工程本来就是二级学科,挂在机械学科之下。再其之下投入和开展嵌入式软件专业,目前视野所及几乎没有。笔者两年以来做了许多呼吁,种种经历体会改变之难。所以要在短期内补上大量的懂车的软件人才,实在是不可能。更不用说其中的高手。

而软件领域的企业,如果没有硬件载体,很难发展壮大。尤其在嵌入式软件领域,即便是早早起步的工业操作系统领域,也没有培养出规模以上企业。

截至2022年1月5日,我国只有华为鸿蒙和中兴通讯汽车操作系统GoldenOS微内核产品获得了ISO26262 ASIL-D级汽车功能安全认证。

特斯拉使用着深度定制的LINUX,为了速度,我并没有看到他们通过汽车功能安全认证的新闻。特斯拉车企自研模式,也就是应用企业标准。

现在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连风河与黑莓的服务也是跟不上的,风河更是放弃了中国市场。2014年,Linux 基金会发布了开源 AGL(Automotive Grade Linux)规范 1.0 版本,它是业界首个开放式车载信息娱乐(IVI)软件规范。这也是第一次汽车制造商、供应商以及开源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个规范进行协作,该规范很好的定义了将来的联网汽车提供基于 Linux 的软件堆栈。在此之后,AGL发布了首个 AGL 参考实现平台,平台基于 Tizen IVI 平台,用来运行 HTML5 应用。基于Tizen IVI,AGL添加了直观的UI / UX以及用HTML5和JavaScript编写的各种应用程序,并支持多种硬件架构。

然而在未来汽车电子EEA集中式架构,而不只是现在的座舱IVI部件中使用的操作系统,通过功能安全认证就需要有企业主体。2021年5月的新闻,全球领先的LINUX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红帽公司(Red Hat)宣布,计划为汽车行业提供一种经过功能安全认证的全新Linux操作系统。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连续更新,同时保留关键功能性安全认证。该操作系统将由红帽公司开发和维护,并由Exida持续认证,为汽车软件生态系统带来更高灵活性,使汽车制造商及其合作伙伴能够充满信心,专注发展创新驾驶体验。

再者提到软件队伍的管理,车企中谁能带好软件队伍,是个考验。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在ICT领域,华为才是领先者。观察造车新势力中小鹏、小米的创始人出身,应该是深刻明白的。看长城和长安公布的战略,也是觉醒后逐渐布局中。

汽车操作系统的层次较为复杂,短期内不存在通才。

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在软件或者服务深度定制中,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底层高手的参与。他们用一天解决的问题,百人团队或许需要数月摸索。

华为日前重启“天才少年”项目,用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为应届生开出最高201万元的年薪。

制造业成本构成中,物料为第一位;IT企业成本构成中,人员为第一位。众多数以万计的软件人才管理,谁更有经验,不言而喻。

传统车因为功能安全推出的认证体系ISO26262-ASIL及ASPICE(汽车软件过程改进及能力评定),与现在软件所需要的迭代升级速度的软件工程,最多应用SCRUM流程(敏捷开发流程),团队组织理念有些相左。开发团队领导者需要在智能汽车软件的领域,创新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选择项。

中国车企和科技巨头并不是在存量市场竞争,都需要应对巨大市场增量。达成获得增量的结果,怎样走得稳准快才是选项。站在全球视角,新能源车上半场电动化传出弯道超车,下半场以IT解决方案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机遇再次到来。

工业微笑曲线的两端都是利润较高的落地点,越作为平台级企业越容易上规模。基础设施或者软件投入后,规模化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才是华为长期所图。现在做了一些华为智选车型,也是需要真正懂车,也需要应对任何零部件推广过程中车企的灵魂四问。

最后

站在全球视野,并拉长时空,华为现在的定位对中国车企实在是个极大的助益——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

华为真正下场造车,实在非必要选择。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电车商业研究》创始人顾国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