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Daimler和 Stellantis 等主要汽车制造商一直在竞相确保欧洲的电池供应,但在寻求电动化时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寻找足够的电池原材料。

无法获得充足的锂、、锰或钴的供应使汽车的成本更昂贵并威胁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供应能否满足汽车的需求是当前棘手的问题。

欧洲在电池战争中输给了中国的宁德时代、韩国的LG化学和日本松下等在亚洲占主导地位的企业。EIT InnoEnergy公司表示没有人认为这是问题,当时的想法是可以进口电池。

大量的电池厂涌现

为了摆脱对亚洲制造商的依赖,欧盟提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资助计划,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宣布建造电池厂,仅大众汽车就计划在欧洲建立六座电池工厂,戴姆勒(Daimler)也将与合作伙伴共同建造四座电池厂。如果欧盟近50个计划中的项目启动,在2030年产能将达到640吉瓦时,足以满足年均产1300万辆电动汽车的需求。

供应链缺口扩大

目前主要的核心问题是镍钴锰等原料供应短缺的问题,尽管企业在电池厂上进行大量的投资,但缺少了对原料投资的布局。碳酸锂在一年之内价格翻倍;钴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开采,价格也不断上涨;近期举办的LME研讨会上讨论到受能源转型的驱动,镍价将出现结构性上涨。而在供应链首端,新矿山的开发需要7年时间。半导体的短缺也使汽车不得不中断生产。

原料争夺战拉开序幕

电池和汽车企业纷纷布局电池产业链,从矿端开始抢占先机。包括大众在内的车企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确保原料的充足供应,近日法国车企先驱雷诺集团也与芬兰Terrafame签署合同保证硫酸镍的供应。在原料供应愈发紧缺的情况下,加速原料端的布局使车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车企与原料供应商的合作亦将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