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聚力改革开放,山西工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效持续显现,全省工业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高的新特点,山西工业已经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为2030年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一)工业经济总量超五千亿 

1978年山西全部工业增加值仅48.1亿元,1985年突破1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7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7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17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6.1倍,年均增长9.6%。 

(二)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较快增长 

40年来,除1979-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90-1991年(治理整顿时期)、1998-1999年(国有企业“三年走出困境”时期)、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4-2016年外,全省规上工业多数年份实现中高速增长。1982-1989年均增长11.1%,1992-1997年均增长10.6%,2000-2007年均增长17.6%,2010-2013年均增长15.8%。进入2014年,全省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煤炭价格下跌,长期矛盾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叠加,工业生产和效益均持续下滑,山西工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煤炭钢铁去产能、国企国资改革、扶持实体经济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等重点领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工业于2016年10月份结束了持续21个月的累计负增长后,增速持续回升,2016年增长1.1%,2017年加快增长至7%,走出长达两年半的最困难时期,工业增速重回合理区间。 

(三)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17年,全省原煤产量87221.4万吨,位居全国第2,比1978年增长7.9倍;焦炭8383.1万吨,全国第1,增长22.5倍;发电量2765.5亿千瓦小时,全国第9,增长24.9倍;生铁3951.9万吨,全国第5,增长25.3倍;粗钢4429.7万吨,全国第5,增长35.9倍;钢材4335.4万吨,全国第6,增长57.6倍;化肥373.9万吨,全国第8,增长10.6倍;氧化1928.3万吨,全国第2,比2005年增长11.8倍。 

二、工业转型步伐加快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扎实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着力补齐非煤产业短板,全省工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40年来,山西煤炭行业快速发展,始终是山西第一支柱产业,但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工业、过多倚重煤炭价格也是不可持续的。为此,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着力深化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煤炭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016-2017年,山西关闭煤矿52座、退出产能4590万吨,核减生产煤矿产能925万吨/年,山西煤炭去产能总量全国第1,甩掉多年“煤老大”的帽子,原煤产量主动退居全国第2。同时,积极推进先进产能建设,提升先进产能占比。2017年底,全省煤炭先进产能达到39614.4万吨/年,占总产能比重达到42%,比2016年底提升6个百分点。其中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先进产能占比达到55.2%,比全部煤企高13.2个百分点。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00年首次下降到2以下,2007年下降为0.748,2017年进一步下降到0.073,比全国低0.033。2017年,全省规上煤炭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8.7%、38.3%和57.3%。 

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填补国内多项空白。生铁、钢材比例由1998年的4.46:1调整为2017年的0.91:1。2017年,山西不锈钢产量达到413.6万吨,居全国第1位,占粗钢产量比重为9.34%,比1998年(2.29%)提高7.05个百分点。太原钢铁集团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其中不锈钢450万吨)的能力,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有色金属工业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山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铝、镁生产和加工基地。2017年,中电投铝业、中铝、华兴、兆丰等铝业十强企业产值占全省规上铝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8%;银光、瑞格、八达、云海等镁业十强企业产值占全省规上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全省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分别为27.9%和3.1%;金属镁2017年产量达到14.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到14.1%。与此同时,铝、镁合金深加工能力也有了长足发展。 

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发电量刚超过100亿千瓦时,1998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电力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由2011年的4983.5万千瓦迅速发展到2017年的8072.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62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8.1%。2017年全省火力发电厂发电标准煤耗300.4克/千瓦时,比2008年(327.2克/千瓦时)下降26.8克/千瓦时。 

焦炭工业发展方式明显改变,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省规上焦炭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140个减至2017年的117个,户均产能由2014年的94万吨提高至2017年的117万吨。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上焦炉机焦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6.9%提高到2012年的91.8%。规上焦炭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4年的3.5%提高到2017年的4.9%。 

(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利润快速增加。2014-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2017年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9.0%,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7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11.5亿元,比2014年增长7.6%;实现利润268.5亿元,增长2.2倍。 

工业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比重快速提升。2012-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6%;2017年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5.8%,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17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9%;实现利润56.4亿元,增长79.6%。 

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7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013年的43.4万千瓦增加到197.8万千瓦;手机产量由2012年的1517万台增加到2047.7万台;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全年产量达到24781辆。 

(三)非煤工业比重明显提高 

2010-2017年,全省规上非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2017年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51.3%,比2010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5%、14.4%和7.4%,比全部规上非煤工业增速分别快0.3、8.2和1.2个百分点。 

2017年,非煤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18.9亿元,比2010年增长42.8%,比煤炭工业快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40.5亿元,增长1.2倍,比煤炭工业快1.1倍。其中,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工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70.7亿元、1972亿元和194.6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26.1%、89.1%和1.1倍;分别实现利润187.3亿元、73.9亿元和20.4亿元,分别增长2.1倍、1.4倍和1.1倍。 

三、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一)工业体系更趋完备壮大 

2017年,山西规上工业涉及行业大类38个、行业中类151个,比2007年分别增加1个和6个,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大、中类的95.1%和75.1%。1978年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尚不足100亿元,1980年即突破100亿元,1991年煤炭行业营业收入率先超100亿元,1998年有3个行业大类超100亿元;2007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行业大类增加到9个,其中4个超过500亿元,3个超过1000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超100亿的行业大类进一步增加到20个,其中7个超过500亿元,4个超过1000亿元。 

(二)一大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40年来,全省企业规模大幅上升,涌现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1978年全省仅有大中型企业153个,2017年突破千家,达到1097个。2017年全省规上大中型企业资产总计接近3万亿元,达到29929.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37.1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65.3万人,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3.8%、79.7%和86.4%。亿元企业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壮大。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978年时廖廖无几,1988年即达到43个,1998年达到138个,2017年已迅速发展到1812个。其中超10亿元的有278个,超50亿元的有45个,超100亿元的有15个,超500亿元的有4个。 

(三)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40年来,全省工业效益虽然有过短暂的低潮期,但多数年份企业利润快速增长、效益持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出台《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为企业减负、帮企业脱困、促企业发展。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7852.4亿元和1031.6亿元,比1978年增长81.4倍和10.52倍,年均增长11.9%和6.2%。2017年,山西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11、20和21位,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 

主要效益指标持续向好。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4元,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总资产贡献率由1993年的7.73%提高到2017年的8.10%,成本费用利润率由1993年的4.40%提高到2017年的6.0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1993年的3.95%提高到2017年的5.78%。 

(四)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明显提高 

2018年,山西共有8户工业企业(集团)入围2018中国企业500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07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2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3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5名,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119名,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第162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204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第298名。“汾酒”和“太钢”荣登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总价值达498.1亿元。其中,“汾酒”以品牌价值311.5亿元位列榜单第170位,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148.8亿元;“太钢”以186.6亿元位列榜单第263位,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30.9亿元。 

(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2017年5月,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见》,与配套文件组成“1+N”政策体系,构筑起了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的“四梁八柱”,产融结合、专业化重组、混合所有制等改革获得了后发优势,“一企一策”契约化考核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7月,山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挂牌成立,国有资产管理迈出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实质性转变;潞安、太钢、汾酒等一些国企转型发展势头强劲:潞安180煤制油、太钢T800碳纤维、晋能光伏电池、阳煤乙二醇等一批转型项目强势推进。近年来,山西省属国企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扭转了持续五年的经济下行态势,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六)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2017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44.4%,全省化学需氧量(2016年2.3万吨、2015年6.9万吨)、二氧化硫(2016年38.6万吨,2015年90.1万吨)连续两年实现净减排。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山西能耗大省、污染大省形象已经改变,绿色发展已成全省人民共识。 

当前,山西工业已经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全省上下将扛起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更加扎实有效地走出转型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