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钢板材公司生产管理部炼铁计划室,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月份吨铁制造成本与2015年11月份相比,降低了276.79元。

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成本却能大幅降低?日前,记者走进稀土钢板材公司,探寻成本变化背后的秘密。

形成合力,全方位降成本

作为包钢结构调整项目,稀土钢板材公司铁前高炉、焦化、烧结和球团系统秉持“高效、低耗、优质、长寿、清洁”设计理念,遵循工艺现代化、装备大型化、生产集约化、资源和能源循环化、经济效益最佳化的高起点发展目标,引入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先进实用,自动化水平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生产高品质、低成本铁水的合力。

2015年10月,8号高炉顺利投产并快速达产,使大高炉优势充分发挥。稀土钢板材公司生产管理部兼炼铁作业部部长郝志忠告诉记者,8号高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量、燃料消耗、人工指标、环保等关键指标上。8号高炉操作人员数量与老体系一座高炉相当,而产量则相当于两座高炉,燃料消耗也大幅降低。

高炉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离不开炼焦、球团、烧结、动力各个环节的鼎力支持,在高效扁平化管理体系下,这些环节全部围绕高炉需求组织生产。稀土钢板材公司成本管理部健全完善成本分析机制,理顺成本入账管理,保证成本入账及时准确,充分利用ERP系统,实现日、旬、月实时成本分析;焦化工序科学合理调整配煤结构,提高副产品收得率;烧结工序加强烧结原料结构研究,优化烧结组产方式和配料结构,抓好烧结矿实物质量;高炉冶炼工序积极开展降低焦比攻关,努力降低能源、动力消耗,实现铁前全方位降本。

创新操作,稳健驾驭大高炉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21座4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在生产运行,而这些大高炉多数在沿海,以高品质澳矿为主要原料,澳矿占比超过70%。

包钢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港口,澳矿成本高。但包钢拥有富饶的白云鄂博铁矿,且内蒙古及毗邻的蒙古国煤和铁资源丰富。稀土钢板材公司决定独辟蹊径,探索一条符合包钢资源特点、凸显区位优势的大高炉操作方法。

8号高炉投产之初,进口澳矿占比一度高达60%,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澳矿占比已经降至39%,低价自产铁精矿配比则由2015年10月份的20%提高到51%。与此同时,钢渣磁选粉、除尘灰、氧化铁皮这些生产中的“副产品”,也开始成为大高炉的“口粮”。

科学合理调整炼焦煤配比结构,既能保持高炉稳定生产,又可以降低配合煤成本。稀土钢板材公司生产管理部加强与物资公司、国贸公司沟通,及时掌握焦煤资源情况,开发新煤源,扩大新煤种。他们根据现有炼焦煤资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煤方案,在焦化厂的协助下,对配煤方案进行小焦炉工业化试验。通过配煤比技术攻关,山西方向主焦煤配比由去年10月份的47%降至目前的36%,同时增加乌海煤和蒙古低价煤的配比,配合煤成本大幅下降。

在高炉稳定顺行的基础上,炼铁作业部不断降低燃料比,并以提高喷煤比为突破口,增加高炉喷吹煤中的烟煤配比。目前,烟煤配比已经达到40%,其价格仅为无烟煤的一半。同时,通过提高热风温度,充分利用热风和煤粉燃烧的热量,减少焦炭配加量,逐步降低入炉焦比。

如今,通过稀土钢板材公司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断探索,两座大高炉生产日趋稳定,日产量在1.6万吨左右,高产量低成本的可喜局面,正是“经济炉料方针”在大高炉上最好的诠释。

以优势补短板书写“包钢创造”

稀土钢板材公司的建成投产,结束了包钢人对拥有大高炉的羡慕。手握比肩一流的硬件设施,如何利用得更好,是包钢追赶先进必须打破的“瓶颈”。

大高炉代表着高效益。诚然,质优价高的进口矿是大高炉的首选,也是国内特别是沿海钢企的经验总结。然而,包钢所处地理条件不同,“他山之石”并不一定可以攻下包钢之“玉”。独立自主寻求技术突破,首先要冲破思想束缚这道藩篱。

稀土钢板材公司大幅降低生铁制造成本的经验启示我们,攻克难关,心中要怀有对自身优势的自信。纵观包钢近60年的冶炼史,无一不是在与世界级难冶难炼特殊矿打交道,无一不是在点滴积累中成长。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在冶炼特殊矿方面比我们更有话语权。

以优势补短板是企业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优势已在,当前就是要在攻克铁水制造成本这一短板上持续发力,将低价原料更好地为我所用,让包钢大高炉指标与国内一流齐肩,在全国甚至世界冶炼史上书写“包钢特色”和“包钢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