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议》是第一份让所有国家都承诺减少碳排放的协议,比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覆盖面更广,后者只对37个以欧洲为主的国家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协议部分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比如提交减排目标并定期评估该目标等,还有部分内容靠各国自觉执行。

这份31页的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尽快让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将全球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以下,并尽量限制在1.5℃以下;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在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并承诺未来进一步增加此类金额。

挑战与机遇

别小看这2摄氏度,更不要小看这看似遥不可及的碳排放目标,这些还停留于文件的只字片语,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将深刻地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中国而言,压力最重的,莫过于煤炭产业。

中国的煤炭产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9月1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指出:‘十三五’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是煤炭消费,其比重将从66%降至60%以下;在煤炭消耗上,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约39亿吨。

据中债资讯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现有产能已经达到了40亿吨,在建产能10亿吨——合计50亿吨,远远超过39亿吨的煤炭消费需求。

从美国煤炭龙头企业的境遇,我们也能看到未来中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压力。美国第一大煤炭公司博地能源的股价,从2006年的高位1005美元,一直下降到了今年9月底的0.99美元,跌幅超过99%;美国第二大煤炭公司阿奇煤炭股价从10美元的高位,现在只有0.95美元;2015年8月17日消息,第三大煤炭公司阿尔法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中国煤炭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三季度27家上市煤炭企业14家亏损;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只有9.7亿元,同比下降97.7%。

对煤炭企业而言,消费需求下降是表象,更重要的的冲击来自能源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新能源的冲击。比如在德国,2014年6月9日当天起,来自太阳能的电力供应超过了所有电力来源的50%。

和煤炭产业的惨淡相比,巴黎气候会议对光伏企业是巨大的利好。尤其是光伏企业在成本日益削减,和火电成本日渐接近的情况下,太阳能逐步替代煤炭产业并非不可能。正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评价它特斯拉的电池时说的那样:9亿个Powerpack,配上太阳能电池板,就能让全球的碳排放发电站都离开历史舞台;而如果到20亿则能让世界同时摆脱掉汽油、民用燃料油和厨房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