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煤炭物流快速发展,煤炭交易市场蓬勃兴起,已成为煤炭市场化路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各地都在积极建立煤炭物流、仓储、加工、配送基地,建立煤炭交易中心,无论规模大小,煤炭交易市场的发展已经形成趋势,可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产地型煤炭交易中心逐步建立起来;在上海、广州等地,消费地型交易中心百花齐放;在大连、天津、秦皇岛等地,集散地型交易中心蓬勃发展。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的机构有30多家,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

这些交易中心,很多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实力雄厚,少则上千万元,多则十几亿元。

2007年10月成立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仅注册资本就有9.4亿元。在山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投资十几亿元建设11万平方米的交易中心大楼、会展中心及室外广场等硬件设施。

2009年4月成立的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也可谓“财大气粗”,不仅专门成立了注册资本金1.2亿元的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还投资18亿元建设物流交割园区及配套设施。

与这2家煤炭交易中心相比,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并没有令人艳羡的资金实力,却有令业内称道的成长轨迹。

“当初我们交易市场只有50万元,只有王总一个人,而别的交易中心是先有几亿元,然后盖大楼,招聘100多人。”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负责人回想起当年的创业艰难,感慨万分。经历了4年的发展,如今的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已由稚嫩走向成熟,在港口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该交易市场总经理王立峰介绍说:“依托港口的物流优势,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集现货交易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煤炭交易模式,目前拥有注册交易商280多家,我们自己开发的电子交易平台计划2012年3月上线,未来还将推出标准化动力煤产品等创新产品或服务。”

王立峰看到,煤炭市场的发展比其他商品市场落后许多年,因此在推行现货交易的同时,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也正视了这个现状。只有这样,煤炭交易市场才可以快速成长。

陕西煤炭交易中心2011年9月才成立,是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子”,但他们“企业自办、自产自销”的煤炭交易方式也搞得有声有色。这家交易中心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重组陕西大宗煤炭交易市场成立的,目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旗下各矿井的煤炭全部实现了在这里的网上交易。至2011年11月底,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已经拥有518家会员,进行了90场网上拍卖,成交827.52万吨煤炭,交割率92.92%。

可以说,每个煤炭交易市场的发展都依托了各自的硬件优势——煤炭资源、物流资源或是需求资源……唯独一家交易市场是在没有这些传统资源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然而它的成长相当迅速。“我们是一无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长李洪国在介绍自己企业的发展时底气十足,“我们交易中心位于大连,唯一可以依托的就是大连的开放文化和人才优势”。

或许正是由于拥有“一无所有”的危机意识,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才更加务实。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们学习阿里巴巴,开发了网上交易的商铺产品,交易双方可以在网上进行价格商讨;在发现进口贸易中不规范环节后,他们开发了进口代理服务,为境外交易商和境内电厂提供一条龙进口服务;为了解决煤炭交易环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他们推出支付融资宝产品,通过交易合同抵押,实现银行对中小交易商的融资结算……

关不住的冲动

在这一波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的高潮中,不乏冲动之举。在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管理机制下发展起来,不少煤炭交易市场面临建成即亏损的困境,拍脑门儿的冲动已经使这个新兴的领域凸显出问题。

在已经成立起来的煤炭交易市场中,存在“打着现货招牌实做期货买卖”的现象。现货连续交易模式通常意味着延迟交割,延迟交割制度产生的现货连续交易模式实质是投机交易,具有很高的金融风险。

一些煤炭交易中心的发展思路有些走偏,它们往往注重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却忽视了其最根本的功能——实现交易。

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煤炭交易市场不仅不会起到推动煤炭市场化进程的作用,反而会扰乱市场秩序。

乱象并没有抵挡住新的煤炭交易市场的出现。在某些地区,无论是否有必要、有需要,煤炭交易市场都在酝酿诞生。地方政府将其作为招商引资、拉动经济的手段之一。

谈及此事,贵州省能源局市场监管处处长关鸣十分担心。目前贵州还没有1家煤炭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但已有4家筹划建立。这些交易中心单个投入数十亿元之多,一些产煤县也开始运作县域煤炭交易中心,然而建起来干什么却不知道。

当前贵州正在大力发展经济,许多县市都打着建立煤炭交易中心的招牌,只要有钱就能干。关鸣说,这个苗头如果不打压下去,煤炭交易中心就要遍地开花,打乱整个煤炭交易体系。

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调研,国内现存煤炭交易中心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实际注册资本、交割库、物流、信息网路服务等方面与承诺中的有一定差距。

二是有的交易偏离了现货交易轨道,交易量很大,但交割量很小。例如,中远期是一种准期货的模式,而《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要求中远期交易回归现货交易。

三是金融服务存在一定风险。资金结算、以煤炭所有权为质押的融资,按理说应由银行承担并管控风险。但事实上,煤炭交易市场也相应承担了一些风险。把煤炭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存在较大风险。

四是煤炭物流仍是瓶颈。由于我国物流体系不完善,一些交易的煤炭得不到实际交割。很多交易市场采取变通的方式,通过公路运输实现交割,使交易规模扩大受到限制。

这些问题如拦路虎般挡住了煤炭交易中心的前进之路,是许多交易中心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业内所担忧的是此轮煤炭交易市场的发展会重蹈覆辙。

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国家级煤炭交易市场上海煤炭交易所成立,经历了一轮市场化建设后夭折。当时煤炭市场还处于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重的时期,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客观上扼杀了还在襁褓中的煤炭交易市场。

如今,业内的这种担忧依然来自于市场环境。“现在煤炭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政策对市场行为有一定影响,对交易市场的推进形成很大障碍,具体就在于重点合同煤机制存在,直销模式还将延续,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开滦集团副总经理吴爱民这样认为。

在煤炭市场繁荣的情况下,这话出自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之口,其实并不奇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如今的市场繁荣总有退去的时候,需求减弱的时候电厂就会对煤炭“挑三拣四”,那时正是煤炭交易市场发挥作用的时候——通过公开竞价得到的价格更加合理、客观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