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之间的2006年度第三轮铁矿石价格谈判日前结束了。在谈判中,尽管中方通过对今年中国钢铁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反对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但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和力拓这三大矿业巨头坚持认为铁矿石价格将保持上涨的态势。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
    国际矿业巨头的态度如此强硬,是基于以下判断: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很低,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各自为政的结果将导致产能继续扩张。因此,今年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依然较为旺盛,铁矿石供应将继续保持紧张趋势。不能不承认,国际矿业巨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钢铁行业的软肋。尽管今年的进口铁矿石贸易谈判尚未结束,但谋求“中国定价权”的前景不容乐观。
    就产业格局而言,长期困扰中国钢铁产业的“小、散、乱”的痼疾依然存在。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有1400多家,前10位企业的产量还不到全国总产量的35%。
    就铁矿石进口的价格机制而言,目前国内存在着远期合同和现货交易两中形式。除了宝钢等十几家大型钢铁企业通过一年一度的谈判,与国际巨头签订长期合同而外,更多的中小钢铁企业只能通过现货交易,以高出远期合约近一倍的价格进口铁矿石。分散化的产业格局大大削弱了国际采购的组织化程度,中国的钢铁行业很难推举出代表各方利益的谈判代表,使对外谈判难以形成集体力量。以至于瑞银集团在一份刚刚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中国铁矿石的进口格局。
    反观日本和欧洲的钢铁行业,市场结构日趋集中。新日铁和JFE两家企业的产量就占了日本60%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了日本的钢铁市场;韩国浦项制铁一家就拥有韩国市场65%的份额;欧盟15国6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据了整个欧盟钢产量的74%。产业的高集中度使他们在铁矿石定价权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
    诚然,我们目前分散的产业格局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时至今日,要想改变这种各据一方、互不相让、琐碎散乱的面貌,根本的还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为良性的市场竞争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历史上,我们“以钢为纲”,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遗留下来的企业至今还在苟延残喘。为什么它们没能在市场的历练中或者强大起来,或者被淘汰出局呢?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各级地方政府不忍放倒的旗帜。就算做不大,就算不盈利,也抱着地方主义的想法固执地要将它留下,舍不得它关闭,也不容许它以兼并的形式退出。这样其实有悖于市场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只要行政手段放开,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好了。市场竞争会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退出舞台,大型企业则走向集中与融合,变得更加壮大,整个行业的面貌将会大为改观。
    由此推及电器、服装、制鞋等其他行业,同理亦然。无论是铁矿石的进口,还是衣衫的出口,我们都是大国,却大而不强。要在国际挑战中改变弱势地位,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用怎样的方式来推动行业的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确实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