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钢铁工业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1972年韩国还只有几家小型钢铁厂,且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年产钢60万吨,自给率仅20%。但韩国人意识到建设工业化社会必须发展钢铁工业,因此曾两次请求西方支援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年产50万吨至100万吨的钢铁厂,均因故失败。1969年在建设浦项钢铁公司时转而向日本寻求支援,日方同意贷款1.237亿美元,并由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后合并为新日铁)和NKK公司等3家负责提供技术。随着浦项钢铁公司一期工程的投产,当年粗钢产量就达103万吨,为韩国快速发展中的汽车、造船等工业提供了急需的钢材。从1970年到1985年15年间,韩国粗钢产量增长了26倍,1995年比1985年又增加近2倍,同时从品种上自给率达到99%,2004年韩国粗钢产量为4752万吨,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五位,是全球主要产钢大国之一。
    一、钢铁工业发展相关政策
    (一)政府对钢铁工业的管理
    韩国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始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67年至1971年),为了发展钢铁工业,于1970年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
    在《钢铁工业育成法》中考虑到韩国缺乏高炉用的炼焦。煤和铁矿石这一实际情况,为确保高炉厂的规模效益,规定只允许浦项一家企业建高炉,其余则发展电炉钢。电炉所需废钢除一半是进口外,其余则在政府积极组织下回收。因此在执行钢铁育成法期间,韩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是成立钢铁联合企业一浦项钢铁公司。该公司从1973年开始建设,并逐步形成1000万吨年产能力,继而又建设光阳厂并形成1200万吨年产能力。而电炉钢在此期间亦得到了迅猛发展,1985年电炉钢产量达到404万吨,主要是普钢(如仁川制铁和东国钢公司等),亦有少数特钢(如三美特钢和启亚特钢等厂)。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它既保证了浦项钢铁公司的快速发展,成为韩国所占比重达60%以上的核心企业;同时又促进了众多电炉钢厂的合理快速发展,使造价、能耗和成本低的电炉钢占有较大的比重。
    韩国政府颁布的《钢铁工业育成法》是限定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限时政策。它的颁布使韩国钢铁工业在此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稳定期,造船业和汽车工业等都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这时政府就不再对钢铁企业进行管理,而由企业自主管理发展。
    为了培育钢铁市场,韩国制造业事实上在执行着政府不成文的政策,这就是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必须先购买国内钢材,然后购买进口钢材。
    韩国钢铁企业的经营主要是受金融机构管理控制。特别是新建钢铁企业,一是金融机构进行投资评估、二是通过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控制。韩国将新建厂引进技术设备的途径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另一类是国外。若从国外引进,政府通过技术水平来限制,如果技术水平未达到政府要求不能引进,并在资金上通过金融机构的投资评估进行限制。
    韩国政府对钢铁项目提供政策性优先贷款,并为新建和扩建的钢铁企业提供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电力、能源供给、备件加工等)和其他补贴性投入。此外,还通过采取削减公共事业费等进行扶持。
    2004年,韩国政府对钢铁工业采取的措施如下:
    1.降低关税。
    2.2004年成立管制小组开展取缔行动。
    3.韩国发起全民回收废钢运动。
    4.在国内原材料及产品紧张时,制定了一些首先满足国内需求的政策,如从2004年3月8日起出口废钢及钢筋需获相关公会批准,以减少出口量,实施期限为6个月。自2004年起,将HS 7204及7214.20列中的废钢及钢筋等产品列为出口申报项目。出口此项产品的韩国厂商,须事先通过韩国钢铁协会或韩国钢铁工业协会向韩国产业资源部提出申报,方可出口。上述公告实施期限暂定这6个月,必要时再延长实施期限。
    5.对因国际原材料价格暴涨而遭受损失的中小企业,支援19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特别稳定资金及原材料共同购买资金。自2004年3月10日起,又以特别保护方式通过企业银行提供5000亿韩元(合计4.4亿美元)的采购原材料资金,并大幅扩大其保证幅度,且将利率降低1%。同时将中小企业出售债券保险规模由现行的9000亿韩元增加为10000亿韩元。
    6.由于3月份将进入建筑工程旺季,由调运厅紧急收购不足的钢筋,并将原材料储备时间由现行的20天增加到30天。
    (二)钢铁协会对钢铁工业的管理
    韩国在《钢铁工业育成法》失效后,政府不再对钢铁工业制定导向性政策,此后韩国钢铁工业发展所需的协调工作由韩国钢铁协会承担。
    韩国钢铁协会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查研究钢铁工业的发展;②促成对所有成员有益的事宜;③钢铁工业的现代化;④通过质量控制、生产率提高等来提高竞争力;⑤调查和研究钢铁生产、供应和需求,原材料开发的供应和需求以及管理技术;⑥收集钢铁工业相关数据和统计数字并予以提供;⑦促进钢铁贸易和相关事宜;⑥促进俱乐部获
    得订单的活动;⑨促进和提升钢铁工业形象。
    二、工业化进程的政策重心
    韩国工业化起步是从60年代开始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重点发展轻纺工业阶段、重点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阶段、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新兴产业阶段和工业腾飞阶段。下面结合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给出韩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政策。
    (一)第一阶段,1962年至1972年,重点发展轻纺工业,开发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0年代是韩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韩国一方面按照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工业化过程,发展替代进口的消费品工业,另一方面遵循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出口的战略产业,同时又从60年代后期起推行以石化、机械、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进口替代。因此,这个时期工业发展经历了以最终消费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到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进口替代的转变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个时期尤其是后期,奉行的是生产资料进口替代、消费资料出口的双轨制工业发展战略,因而轻纺工业作为出口产业得到重点发展,直到今日,轻纺工业走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其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可与日本、美国抗衡。
    工业化初期,韩国政府于1964年将优先发展战略改为增长稳定政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和增加进口及出口,扩大就业,克服资金不足的矛盾,把发展重点
    放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食品,烟草等轻纺工业上。其中,纤维业连续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纤维制品出口额占销售总额的2/3,纤维工业的销售额和雇用的职工人数分别占整个制造业的23%和24%。直到70年代前期,轻纺工业仍占主要比重,特别是出口产品的80%以上为轻纺产品。以纤维工业为例,1970年其产值仍占制造业产值总额的1/3以上。可见,60年代仍然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时期。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1972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4美元,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由43.3%下降为30.2%,第二产业由11.1%上升为33.9%,在制造业中,轻纺工业所占比重由73.2%下降为58.7%,重化工业由26.8%上升为41.3%。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出口能力,克服对国外技术装备和工业原材料的依赖,韩国经济面临着新的跨跃。
    (二)第二阶段,1973年至1981年,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
    60年代后期,韩国开始推行生产资料进口替代即重化工业发展政策。1973年1月,当时任总统的朴正熙发表了“重化工业化宣言”,成立以国务院总理为首的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根据这个“宣言”,韩国制定了“发展重化工业长远计划”
    (1972—1981)年。在该计划中,将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电子、化工工业作为“六大战略工业”,并确定1981年的重化工业产品的比率由1971年19%提高到60%,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政策。仅1978年,对六个重化工业部门就支援了324亿元的出口利息补助,免去441亿元的直接税。对出口的实际保护率高达16.4%。此外,工业部门凭借差别进口关税和进口限制政策,在国内销售上也得到保护,其实际保护率为35%。
    为了发展钢铁工业,政府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1973年开始建设浦项钢铁厂逐步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继而又在光阳建设分厂,目前已形成1200万吨钢的年产能力。浦项钢铁联合企业的建成提高了韩国钢材的自给率,除特殊钢材仍需进口外,普通钢材有1/4出口。
    造船工业从70年代开始起步,在韩国从未造过万吨级船的情况下,韩国现代公司于1972年同希腊船主签订了供货合同,并从国外贷款,购买了丹麦、瑞士的技术专利,采用英国设
    计,并派50多人到国外学习,终于用两年时间建成了船厂,并于1974年按合同要求造出两艘20万吨级的船。目前,这个厂能够制造70万吨级油轮,拥有自己的船舶设计研究所和百万吨级船坞,并形成年造船能力300万吨,占韩国产能的50%和世界的15%,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大宇造船厂也形成年200万吨的造船能力。这两家造船厂的迅速建立和扩大,使韩国造船能力跃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1972年,韩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厂在蔚山投产。1976年又建立丽川第二石化基地,使乙烯年产量发展到50万吨。1982年发展到年产85万吨。韩国石油全部依靠进口,石油制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乙烯等基础原料、半成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已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汽车工业从1962年开始起步,1969年提出“国民车”计划,经过70年代的高速发展,已实现由单纯组装到自行设计生产,由小规模试产到大批量生产,由内销到出口的过渡。到80年代中期,确立了批量生产体系,汽车以质优价廉打入西欧、北美市场,成为出口拳头产品。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500多万辆,7%的职工已拥有汽车。韩国汽车生产集中在现代和大宇等几个财团。
    电子工业起步较晚,60年代中期开始进口元件组装黑白电视机出口。1969年颁布《电子工业振兴法》,制定了电子工业发展的八年计划。70年代电子工业以平均40%的速度发展,其中1972—1977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增长速度高达3%。到1980年,韩国黑白电视出口量514万台,占世界黑白电视机出口量的21%,居世界第一位,彩电出口居世界第三位。计算器、电子手表、无线电通讯器材也大量出口。八十年代以来,电子工业进一步作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目前,16兆位的集成电路已能成批生产,64兆位的集成电路也已开发出来。 在政府的保护政策下,1972年到1979年韩国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7.1%,其中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8%,从1973年发表重化工业化宣言到1979年间,轻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5.1%,重化工业年均增长率则高达22.8%。为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从1973年至1979年,韩国把设备投资总额f1094.5%集中到重化工部门,使重化工业急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1972年的35.6%上升到1981年的50.7%,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16美元猛增到1719美元,10年增长4.65倍。
    (三)第三阶段,1982年至1991年,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新兴技术产业,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
    70年代重化工业的过快发展,也带来了与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协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依赖进口,外债余额增大,结构性通货膨胀和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所以,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1982年至1986年)和第六个五年计划(1987年至1991年),把控制通货膨胀,管理国际收支作为重点。通过紧缩银根,紧缩财政,控制工资增长,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使批发物价上涨率由1980年的39%降为1985年的0.9%。
    在产业发展上,80年代把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兴技术产业,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调整产业的方向是,按照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建立三个互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群。第一个产业群包括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用电器、汽车、造船等工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国产化率;第二个产业群包括精密化学、精密机械、精密材料、计算机、电子、航空等,尚处于引进、吸收阶段,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第三个产业群包括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属于韩国的“未来产业”,选择若干重点,大力引进和消化,为最终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准备条件。
    根据技术立国的基本目标,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内外供求的变化,韩国在继续发展钢铁、造船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以半导体、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机器、产业机器人等为核心的高级电子工业和新材料工业等新兴尖端技术产业,开始成为韩国重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工业产值在1980年到1987年间增长5.4倍。1972年至1987年,电子产品出口平均增长率为33.6%,远远超过同期整个产业产品出口增长率(24%),电子产品已成为仅次于纤维产品的第二大出口产品。
    (四)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整个工业腾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60年代以来,韩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①发展以大工业、出口产业、完整产品工业为主的政策,必然带来小企业、内需产业、零部件工业的相对落后,其结果深化了大企业同中小企业、出口产业部门与内需产业部门之间、整机生产产业同零件产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零部件产业的相对落后,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加深了对外国的依附性;②由于实现工业化靠的是外资而不是内资,国内投资率一般都大于国内储蓄率,又因为出口的扩大不是依靠开发技术,提高竞争能力,而是依靠低工资,造成进口系数和耗能系数增大及外汇收入率不断下降,因此,不仅造成国际收支慢性不平衡,而且深化了贸易、技术和原材料等方面对外来经济的依赖性,韩国未能形成独立的经济基础:
    ③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虽然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超越国内外市场规模所能承受的能力而盲目重复投资,导致企业资金效率和经济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又避免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在实施中大见成效。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企业以及由政府主管的研究所、大学竞相在国外开设研究据点。截止1995年6月末为止,韩国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研究法人、事务所共57个,其中有49个是九十年代以后设立的,分布在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等11个国家和地区。到1996年6月由政府主管的研究所在国外开设的研究中心共有8个,分布在德国、英国、俄罗斯、中国4个国家。由大学创办的研究中心共12个,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4个国家。据韩国科技处的资料表明,1994年韩国的研究开发投资达到178947亿元,比1993年增长28.3%。1994年的研究开发投资相当于GDP的2.61%,比1993年增加0.29个百分点。韩国研究开发投资平均增长率达20.4%。1994年韩国研究人员达117446名,比1993年增长19%,女性研究人员达到9052名,比1993年增长37%。目前,韩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在“中等发达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个别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其科学技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韩国轻工行业急剧向海外转移,制鞋、成衣、玩具、家具等行业的海外投资呈急剧上升趋势。制鞋业从1990年到1995年,企业数从302个减到161个,从业人数从13.5万名减到2.4万名;成衣业从1989年开始急速向海外转移,每年都在增加,到1995年末已达到682个企业,占国内成衣业总企业数9425个的7%。玩具业从1987年开始大量向海外转移,1990年生产玩具的企业有618个,到1994年减到417个,其中到中国的有35个,到印尼的6个,到香港的有14个。皮鞋业1990年有429个企业,到1994年减到327个,大部分都转移到中国(26个)和菲律宾(15个)等国。家具业1991年有2061个企业,到1994年增加到3080个,其中有69个企业到海外投资(总额为4200万美元),到中国的最多,有44个。
    随着海外生产法人的增加和高级技术领域的扩大,韩国大企业采用海外高级人才、强化职员的研修。1996年,三星、LG、大宇等大企业招收海外的人才比1995年增加20%一30%。同时对专家以上高级任职人员长期开设长期研修班,目的是让国内高级职员在海外有名大学和教育机构接受专业进修,研修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零六个月,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眼光
    的经营者。
    由于韩国政府和经济界能够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向,治理阻碍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和高科技的开发,使韩国经济发展如虎添翼。1995年,韩国造船量为540万吨,占世界市场的25%,今年将达到700万吨至79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占世界市场的32%以上。
    人口多、资源缺乏的韩国,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GDP的增加额中,约50%是从出口增长中实现的。
    三、经济企划院对经济政策制定的作用
    韩国经济企划院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达到了最大限度,超过了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出谋划策、组织实施
    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企划院的组织机构
    1962年,韩国成立经济企划院,它标志韩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经济企划院的长官从1962年起就提任经济部长委员会主席,在副总理兼长官之下,设一名副长官和一位助理长官,下设三个办公室:预算办公室、企划管理办公室和对外经济调整办公室;五个局:经济企划局、物价政策局、政策调整局、重点评价局、经济教育企划局;一个委员会即公正交易委员会。
    经济企划院在韩国政府机构中处于超级部的地位。副总理兼企划院长官通过自己在内阁中的重要地位和经济部长委员会,统一掌握财务、工商、农林、建设等主要政府机构业务的权限。经济企划院负责从起草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编制国家预算、协调各种经济政策和管理物价,维护公平贸易等各项综合性业务。企划院的机构设置有利于保证企划院长官有效地行使领导经济的职权,有利于内阁各经济部的工作互相协调配合。
    (二)经济企划院的主要职能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企划院负责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提高效益、公平分配和增进福利”的经济发展总目标。为了保证五年计划的贯彻执行,企划院还制定年度运营计划,根据变化的情况对五年计划进行补充和修订。
    2.协调各种经济政策。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各部门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政府公正地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企划院作为经济政策协调者的作用更加强了。各部门拟定的重要经济规章和经济政策,都要在经济部长会议上进行讨论,副总理兼企划院长官,具有对重要经济事务综合协调的权力和责任。企划院负有日常经济政策协调职能的机构有价格政策局、产业政策协调局、实绩评估局和国际政策协调办公室。
    3.编制预算方案。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和促使计划实现的两大基本手段。在财政方面,财务部负责编制收入预算,并组织其实现。预算支出由企划院预算办公室负责。通过编制预算支出计划,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资金供应计划更好地衔接,使发展计划的实现有了保证。在重工业化时期,利用国外资金在预算支出计划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所有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政府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国外资金,也都由企划院统一分配。在金融货币方面,韩国的管理体制是:在总统之下设立金融通货运用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金融货币政策。韩国产业银行是一个专门执行政策性贷款职能的长期信用银行。产业银行贷款在项目选择和决策方面,由企划院计划、编预算、管协调。
    4.促进公平贸易。1980年,企划院颁布了“限制垄断和公平贸易条例”,旨在发挥市场的功能,保护合理竞争。于1981年成立公平贸易委员会和公平贸易办公室。为了解决由于对某些部门和企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而产生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企划院于1988年制定了“公平、平等和持续增长的实施计划”,扩大国内市场的自由度,增强私营企业的自治能力。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职责是:通过防止垄断和过度的经济实力的集中以促进竞争,查处不公平贸易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中小企业在交易中免受大企业掠夺性商业行为的侵害。
    (三)经济企划院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的市场经济实行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政府的组织、引导是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企划院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中起到了特殊重要作用。
    1.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枢。制定计划、政策协调、编制预算和维护市场是企划院的四大职能,企划院通过所制定的六个五年计划,提出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重要政策,使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为举国一致的行动,由于企划院负责编制预算计划,使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国内资金和利用的外资都动员起来,用于支持经济发展计划。尽管80年代后逐步放弃了把银行资金纳入政府计划管理范围内的做法,提出由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银行可自己决定贷款方向,政府对利率的控制也逐步放开,但资金管理上的集权体制对重化工业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2.通过行政干预促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企划院提出的计划和政策,是对经济和市场的行政干预,恰到好处的调控和引导。企划院提出许多办法限制垄断,保护公平竞争。
    3.不干预微观经营决策,集中全力研究和解决宏观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企划院作为政府机构中最大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覆盖经济各个领域。这种地位有助于企划院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提出有关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70年代初企划院提出出口导向型重化工业化战略,取代了60年代的进口替代战略。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采取了投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使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转变得以实现,进而迅速带动国内工业化。
    4.注重国际环境的研究,把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企划院工作的重要课题。贸易立国的政策使企划院非常重视国际经济政策的研究。韩国缺乏工业资源,所需石油、煤炭、矿石均依赖进口,产品主要靠外销,因此,对国际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企划院在研国际市场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在企划院的机构设置中,40%以上的部门负责对外经济事务或与
    对外经济有关的事宜。
    5.重视经济信息和智囊团的作用。企划院设有经济信息办公室和经济调查室,负责对经济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在由于公共需求增长过快带来经济困扰的后期,即1989年,企划院设立了经济信息局,其前身是经济信息办公室,以加强政府经济政策与企业实绩的评估,注重收集和观测公众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反馈意见,以利于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科学性。经济开发研究院和国际经济政策研究院是附属于企划院的智囊团,被誉为韩国经济起飞的“产房”,主要从事经济对策研究,直接参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
    (四)对经济企划院制度的评价
    经济企划院制度有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经济计划是诱导性计划,具有预测性、政策性。如韩国第七个五年计划在“六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七五”计划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发展战略,决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营革新,树立勤劳精神和市民伦理为基本目标.这个计划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重要政策,对五年期间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是宏观调控和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二,以每个五年计划为主,形成了包括部门发展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解决某些重点问题的专项计划在内的计划体系。上述多种计划互相配合,互相补充,部门发展计划往往是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年度经济计划是对年度经济发展及经济环境的分析、预测;专项发展计划是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发展计划。
    其三,计划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韩国经济的成长是按照企划院编制的六个五年计划,一步步落实而实现的,企划院计划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也是韩国能够在三十年走完
    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国以计划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证明,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程,打进国际市场,只能依靠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通过计划,把国力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条件,通过政府的力量,组织出口,协调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