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钢铁板块一直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与汽车、金融、电力等行业并驾齐驱的行业投资亮点。这表明在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下,钢铁板块的投资价值已逐步被市场所重视。近期在二级市场大盘震荡盘整、摇摆不定的形势下,钢铁板块一直成为主力护盘的中坚,市场人气不断向钢铁板块集中,充分表明市场投资者对钢铁板块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同。
    宏观经济支持行业向好
    旺盛需求将会长期持续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1998-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国债6600亿元,带动配套资金2.54万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2万亿元。在此投资拉动背景下,我国的钢铁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更是为钢铁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各项指标表明,我国的宏观经济从2003年开始,已开始进入一轮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GDP增长呈稳定的上升势头。并且投资主体逐渐发生转变,内生性的投资机制开始出现。不论是政府基础设施类投资,还是汽车、机械、房地产、家电、造船等新的消费性投资,都为钢铁行业从建筑业向制造业转变创造了条件,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2003年1-5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7%,其中工业增长52.4%。汽车、机械、房地产等行业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而这些行业的发展无法离开钢铁行业的支撑,从而也为钢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看好宏观经济理应看好钢铁行业。2003年上半年尽管“非典”疫情对一些行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钢铁行业仍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1-5月份全国产钢8456万吨,同比增长20.2%;钢材产量8925万吨,同比增长16.9%。进口钢材1502万吨,同比增长60.3%,受需求拉动,1-5月份钢材表观消费量10142万吨,同比增长1753万吨,增幅20.9%,高于国内钢材产量增幅约4个百分点。近两年,我国钢材产销率都在100%左右,2002年更是达到103%,钢铁行业阶段性的供不应求状况已经出现。
    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是整体把握钢铁行业投资机会的关键所在。可以预见,我国的钢铁行业在经济周期中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未来2-3年钢铁行业将进入发展最佳时期。
    在WTO框架下,国家有能力保障企业的正常利益
    不断增长的板带材消费市场,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对国外厂商形成极大吸引力。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已造成改造和新建项目的快速发展,从世界市场范围看,板带材类高附加值产品能力已经过剩。这将导致国外板带材的大量进口、外资渗透及参与程度会不断扩大。目前在钢铁类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项目中,90%是新建板带材生产线,这些项目基本要在2004-2005年左右投产,届时,市场板材的产能将会大量增加,板材产品的利润空间可能会随之缩小。为保护我国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的顺利调整,提高国内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保障供给方面,国家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如“五大板材”类产品从2002年起实施3年的长期保护,国债贴息加快板材项目的投产达产,都为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此外,为制止由于钢材的旺盛需求导致对钢材的盲目投资及对资源的过渡占用,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保障钢铁行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效益呈高增长态势
    从全球范围看,钢产量比例逐步向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2000年亚洲钢材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已升至45%,而在1986年时却不到30%。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相应退至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钢材消费中心,欧美合计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0%,独联体国家所占比重更是从30%萎缩至仅为6%。到本世纪末,钢铁工业的重心逐步向亚洲国家转移,日本、韩国已率先得到发展,目前中国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生产与需求最旺盛的市场,我国目前不仅是第一产钢大国,也是钢材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刚刚开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铁工业曾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l世纪,钢铁工业仍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而且,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将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得到长足发展。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测算,预计今后10年期间,全国钢材消费需求的年均增长幅度在8%左右,这样,初步预计到2010年,全国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4亿吨左右。在中国宏观经济迅速增长的刺激下,中国的钢铁工业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发展空间。同时,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呈高增长态势,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1年实现利润168亿元,2002年实现利润204亿元,2003年1-5月份实现利润166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消费结构
    板材类产品的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一举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使我国成为第一钢材消费大国,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钢材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板管比低,我国目前的板管比仅4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板管比大多在70%以上,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钢材的消费结构决定的。我国的钢铁行业是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基本是在螺纹钢、线材、型材等建筑类钢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的,在我国产业结构从建筑业向制造业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从钢材品种结构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伴随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各种板材、管材、特殊钢材、不锈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近几年对板材类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以25%-30%的速度增长,但国内目前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每年有大量的板材需求,要靠进口解决。2002年我国共进口钢材2240万吨,其中,板材类产品就占80%以上。我国目前板材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平均仅50%。这也是近期板材类产品价格高企的原因所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汽车、轿车、家电、造船、机械等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钢材产品结构从建筑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转变,以汽车或轿车为例,像美国如此发达的国家,钢材的消费量仍超过1亿吨,主要消费业是汽车,美国每年汽车生产量近1000万辆,钢材消费占总消费量的30%,日本汽车用钢占钢材产量的约20%,而我国汽车年生产量约300万辆,其中轿车100万辆,用钢量仅占总消费量的4%,按汽车行业的规划,2010年汽车年产量达到600万辆,2020年至少要达到1000万辆的规模,对板材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再看我国的房地产业,过去,我国的建筑及住宅大都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档次低,环境差。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立体车库已形成强劲趋势。而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面积仅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4%,而西方发达国家已达30%-40%,巨大的差距即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预见,钢结构产业将为建筑房地产业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房地产业中的钢结构建筑将大量使用板材类产品,为板材产品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两年,彩涂板之所以市场如此之好,大部分是由建筑业的旺盛需求所致。这也超出了国家以往规划的板材市场需求范围。预计2005年以后,板带消费将逐步在整个钢材需求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板带消费比将会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
    为调整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十五”期间,国家在有条件的企业已规划建设多条板带材生产线,旨在生产汽(轿)车用板、家电用板、集装箱板、冷轧硅钢片、冷轧不锈钢板、镀锌薄板,以及薄规格的冷、热轧薄板。
    2002年钢铁工业投资近600亿元,包括一批重点板材工程项目已投产达产,大大改善了钢材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鞍钢集团1780热轧板和鞍钢新轧1700冷轧板生产线、本钢的热连轧生产线、邯郸钢铁、包钢钢联股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薄板产量大幅度增加;太钢跻身全球不锈钢十强企业之列,年产不锈钢产能已达80万吨,2003年唐钢股份热轧薄板生产线、鞍钢二冷轧薄板机组、邯郸钢铁热轧板酸洗镀锌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武钢股份的硅钢片生产线、马钢股份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底行将投产;首钢股份、宝钢股份、鞍钢新轧等一批彩涂板和镀锌板生产线先后投入生产。南钢股份、韶钢松山、安阳钢铁等募资建设的宽厚板生产线,预计在2004年下半年投产。当今世界最先进板材生产线全部集中在国内。通过板管比的提高,已带动全行业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并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上市公司中90%的新增能力都是板材类相关产品,这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2002年,薄板、中厚板的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3.89%和26.65%,而生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6.77%和22.48%,即板材消费的增长率要大于其产量的增长率。历史经验表明,我们以往历次对未来钢材需求的预测都是保守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基础上,企业的投资基本都是理性的。
    建筑类钢材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所谓建筑类钢材通常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等行业需要的螺纹钢筋、线材等长材类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由于钢铁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钢材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长材类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并一度成为落后企业,没有竞争力的象征,并成为国家总量控制的重要产品。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建筑类钢材的使用价值又一次得到重视。因为,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就中国而言,其程度还很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36%,而发达国家高达70%。按照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将由2000年的4.56亿人,达到6.66亿人,增加2.1亿人,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6%达到45%。小城镇的建设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投资,这无疑将是建筑类钢材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项目的启动,以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建设都将对螺纹钢、线材等建筑类钢材形成强劲的需求,由于我国典型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建筑业仍是钢材消费的重要领域,有统计表明,我国房地产、建筑业的钢材消费量约占整个消费量的33%。2002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2.11亿吨,其消费结构仍然是以长材为主,小型材、线材占消费总量的41.77%,因此,线材、螺纹钢等各种建筑用钢材的需求在未来10年之内,仍将有较旺盛的市场需求。在钢材消费量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将保持多层次、多样性,并逐步向高层次演化。
    供大于求的现象是动态的
    影响市场价格涨落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因素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了解钢材的供给和需求量就可以判断市场价格的涨落,但实际上这非常困难,特别是需求。从总的趋势看,世界钢铁行业总体已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而中国钢材市场也曾长期受供大于求的困扰,一直是以总量过剩和高附加值品种短缺并存定性其市场特征的,为此,1999年,全行业提出要总量控制,采取了各种限产措施。但2000年市场发生了变化,国家为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增发国债、调低利率、加大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使钢材的需求迅速扩张,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2002年钢材需求量同比增长22%,而钢材的生产量同比只增长19.61%,钢材市场呈现出“产销两旺,淡季不淡”的旺盛景象,量增价升显示出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国外进口钢材也创历史之最,这充分说明,供大于求的现象是动态的,是随经济景气周期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的线材、螺纹钢等长材产品占钢材总消费量的40%,具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从90年代中期,我们就提出长材产品总量过剩,竞争激烈,价格长期低迷,企业生存将发生严重危机,但实践看出,许多年过去了,建筑类钢材不但没死,反而价升量增,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近一段时期,由于板材产品生产线项目的快速建设,引起了一些业内外人士的担忧,担心到2005年后,板材的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市场将进入恶性竞争局面。我们认为,依目前的市场趋势,板材类项目的建设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供给我们是可以把握的,但市场需求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们对钢材需求的预测远远落后于实际,届时是否板材产品供大于求,还要由市场决定。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日益升级,板材类产品的需求有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钢铁行业产能的扩张是伴随着旺盛的需求而增长的。供略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仍会持续。
    规模、技术和差异化决定效益
    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产能也将迅速扩张,激烈竞争的局面迟早会出现。钢铁上市公司将凭借其规模优势、产品优势、资源优势等,最终仍将强者恒强。
    经济规模对企业的效益至关重要
    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决定了其设备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型化和规模化。建筑类钢材的经济规模一般为80-100万吨,热轧板材生产线的经济规模在300-400万吨,冷轧板生产线一般为100-200万吨。经济规模对钢铁企业至关重要,85%的成本源自于固定成本,钢铁行业就其市场特点而言,具有明显的寡头市场特征,所谓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大部分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而寡头市场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规模经济。钢铁行业中,其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大规模生产,产量达到相当水平时平均成本才能最低,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及控股公司所生产的钢材产量占据了我国70%以上市场份额,因此,规模经济是这些企业追求的目标,其含义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一定的产能规模,另外是企业生产装备的利用效率,在价格逐渐走低的形势下,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对降低固定成本,抵御价格风险具有积极意义。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40亿元,在这240亿元利润中,由于全国增产钢材3000万吨,相应降低了吨材固定费用。全年吨材平均成本降低率5.1%,降低成本增利180亿元,占实现利润的75%。因此企业产品产能及设备效能的增加,对企业的效益也是有影响的。
    技术进步对企业的利润贡献日益突出
    我国钢铁工业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技术改造方面,通过技术进步,使我国钢铁工业逐步摆脱了大而不强的被动局面,通过高效化、大型化和精炼比提高的炼钢技术、转炉的溅渣护炉技术、连铸技术、以高炉提高喷煤比和长寿为重点的系统炼铁技术、棒线材连轧化和国产化技术、综合节能技术等共性技术的应用,从优化技术而获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共降低成本480亿元,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作用上,技术进步贡献率逐步占据主导作用,如1995年为28%,1997年为43%,2000年为63%。这充分说明,钢铁行业利用技术进步推进企业效益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企业第一生产力。10年来,我国新增钢铁能力8200万吨,其中靠技术改造增加能力占80%,新建高附加值板管产品及新流程仅占20%,通过技术进步即国产化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投资为4800元/吨,仅为国际同口径吨钢投资的55%。如:三年前一条50万吨规模的线材生产线投资要4亿元,而目前投资仅用1亿元左右,投资成本大大下降。
    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附加值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钢铁企业愈来愈重视品种结构的细分,我国钢材从大类分共有板、管、线、丝、带等14类品种,或分为长材类和板材类。但同一类品种中,还可根据用途、规格、材质等,进行细分,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不同,即产品的差异化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产品细分的关键主要在于企业能否把握市场需求,能否具有与此相应的技术装备水平。
    经验表明,钢铁行业的效益,不单单是由钢材的价格决定,而且价格是经常波动的,是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决定的,且价格变动的趋势总体上也是逐步下降的,只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技术进步是刚性的,是由企业看得见的手决定的,是企业效益不断增长的根本。把握好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未来效益如何,更主要的是看企业的有效产能,是否更具有规模效益的特征及企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即工艺技术是否先进,品种结构是否具有市场前景。钢铁行业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不论是在价格低迷的时候,还是在价格上涨的时候,都能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规模和不断的技术进步。
    企业的竞争实力将出现分化
    随着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铁矿、焦煤、能源、运输将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首先是铁矿石,目前国内铁矿产量逐年下降,2002年我国产钢量为1.8亿吨,进口矿石就达1.1亿吨,今后每增产1吨铁,约需进口1.5吨铁矿,预计2003年达1.3亿吨。这不仅增加了海洋运输价格,同时也给国内港口及运输造成压力。再有,焦炭需求的扩大,使焦煤矿的资源不足,尽管我国煤矿资源丰富,但焦煤十分贫乏,不得不依赖进口,也势必因为稀缺和运费而使生产成本增加。此外,运输瓶颈日显突出,通常,我国大宗原材料是由铁路负责,但经济的发展,铁路运力日益紧张,造成运费上涨,且迫使一些钢铁企业改用公路,无形中也增加运输成本。因此,今后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受到资源和运输等外部条件制约。钢铁企业的竞争实力也将因此出现分化。目前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正逐步向沿海地区或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并加强与国内外上游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力度,从而增强企业对资源及港口运输的控制力。
    价值发掘尚待深化
    综上,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最好阶段,期间虽然伴随着能力的迅速扩张,资源的日益紧张,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导致短期供求及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但有实力、具有相当规模、产品结构充分调整且具有一定资源及运输优势的公司终将胜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优秀钢铁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所在。2003年上半年钢铁上市公司预期业绩大幅增长,目前26家重点公司,已有12家公司公布业绩同比增长50%的预增公告。近期累计换手率平均为207.93%(上证指数的累计换手率为63.15%)。而26只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仅15.28倍。由此看出,在目前的大盘点位上,钢铁板块性价比最低,最具投资价值。QFII及社保基金入市,集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于一身的钢铁板块是最佳切入点。(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