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协线材制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沈世续在接受《中国冶金报》采访时指出,我国线材制品生产能力供过于求,价格无序竞争,生产亟待整合。  
    目前,我国各类线材制品生产企业3000家以上,但是形成规模者甚少。年产量万吨以上的有50多家,而其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从专业生产情况看,钢丝绳专业生产企业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只有2家。从总体设备水平看,中小企业生产装备大多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从总体产能情况看,产能及其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市场消费量及市场消费增幅。如钢丝绳生产能力已超过85万吨,而2001年实际产量只有55.5万吨;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实际产能已达80万吨,2001年产量为42.6万吨。
    沈世续指出,由于总体生产能力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无序竞争,已造成国内线材制品市场的失衡。目前,我国线材制品出口价位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是低水平的,国内市场价格较5年前也出现大幅度下滑。如15.2mm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1860M Pa)1996年价位为8500元/吨,今年价位跌至3800~4300元/吨,而原料成本仅下降了1000元/吨;15.5mm钢丝绳(6×19光面)1996年价位为6500~7000元/吨,今年上半年已跌破4000元/吨,其原料成本仅下降500元/吨;1.0mm胎圈钢丝(回火)1996年价位为7800元/吨,今年上半年只卖到4100元/吨,而其原料成本仅下降500元/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生产企业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经营的状况,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降低原料档次及简化工艺等做法,给产品带来质量隐患。
    同时,新上项目的盲目投资,不利于行业结构调整及市场竞争向有序方向发展。沈世续指出,目前新一轮“投资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在高档次制品方面,一部分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及上市公司存在投资取向、装备品种结构选型等方面雷同的问题;二是在低档次制品方面,一些完成一定资本积累的乡镇、民营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中低档产品在产量上的扩张,扩张的结果只能使价格大战加剧;三是在优线发展及线材深加工方面,随着我国复二重轧机的逐渐淘汰,国内已上高线的企业都想搞优线。目前,虽然我国线材深加工比仅为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线材大部分直接用于钢筋混凝土配筋,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因此,短时期内我国线材深加工比不可能有较快较大提高;另一方面,要生产高档线材需从铁、钢、坯、材全流程考虑,生产企业在上项目时应对这些方面有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