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钢铁年产量从2亿t增加至7.88亿t。从战后至80年代是黑色冶金生产的急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钢铁产量和金属需求量都蒸蒸日上。而近几十年钢铁生产呈间隙性发展特征,时升时降,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近20年,世界钢铁工业的产量增长了11%,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工业发达国家,钢铁生产至1970年达到峰值。从1970年直到上世纪末,不管是欧洲还是北美洲,生产规模之所以增长停滞,是由于产品的质量提高,使生产的金属用量减少了44%~75%。从1970~1990年,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维持世界钢铁产量。90年代,上述国家发生经济危机,至1994年,钢铁生产总量缩减了7.7%,然而由于亚洲国家(中国和印度)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至1999年世界钢铁生产有所复苏。
    分析世界钢铁市场的需求和生产状况,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时而求大于供,时而供大于求。近两年产量远远超过需求量,而未来的五年仍将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目前市场消耗量最大的冶金产品是镀层产品。一些汽车生产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对此有着极大的需求量。这些国家镀层产品的生产急速增长。以德国为例,镀层产品占全部钢材生产品种的35%。无缝管的生产、需求亦呈上升趋势。同时大多数公司的热轧板产量因其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减少而有所下降。
    确定钢材成本的最主要的标准是原料的价格,主要是废钢的价格。此外,钢材的质量和市场需求量亦对其价格定位起决定作用。目前非镀层产品的世界平均价格是250美元/t。镀层板材的世界市场平均价格在250~450美元/t范围内。俄罗斯生产的镀层钢板价格最低,因为该国拥有生产此品种钢的廉价原料,但产品质量欠佳;美国和日本生产的高质量镀层钢板价格最高,这些国家对该品种的需求量是俄罗斯的2~3倍。
    专家认为,目前摆在世界冶金工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出应用于从汽车制造业到建筑业的各品种新型钢材制品,以扩大市场。西方一些钢铁集团公司生产出用于快速和简便地建造房屋的钢骨架、轻型冶金结构和组件。此类产品在西方拥有市场,但在东方适于发展这种产品的市场不超过1.3%。发展冶金工业的第二个主导方向,是运用现代工艺和组合材料为汽车制造业生产作为最终产品的零部件:汽车外壳,万向轴等。西方专家一致认为,当前的生产工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生产出生态安全、功能齐全、赢利丰厚、市场竞争能力十足的产品,所以,世界钢铁工业的前景令人看好。那些在经济上处于转折时期的国家,若想在世界钢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首先发展具备上述特点的产品。在部署发展计划时,应着眼于冶金企业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损耗,而不片面追求扩大生产品种。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决定了那些拥有优质原料、国内能源供应充足和市场广阔的国家,才有能力优先发展钢铁工业。
    历数目前世界上的钢铁生产大国,首推年产1.23亿t的中国,其次是美国,年产9730万t钢,日本9420万t,俄罗斯5150万t。在中国,除了钢产量居首位,由于市场巨大的消化量,近20年来,需求量增长了将近4倍,年需求达到1.51亿t。国内巨大的市场保证了冶金工业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并不大,只占总产量的5%。
    美国的冶金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历过危机。那时的冶金业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艰难的困境迫使炼钢公司更新企业设备,改革工艺和技术,使国家逐步成为钢铁生产大国。北美(美国和加拿大)钢铁工业逐步稳定的增长,保证了国内黑色金属的巨大的需求量。美国的钢铁出口量与中国一样,只占其产量的5%。
    日本人1991年起逐步缩减钢铁生产规模。 这并不仅是其经济危机造成的,也是日本政府制定的一种更经济的发展战略。日本国内没有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但具备大规模生产汽车的能力,进口钢材,经济合算,并符合市场特点。所以,今后的五年,日本的钢产量预计将进一步缩减。与此同时,日本依然将是一个钢铁出口大国,其产品的28%销往境外,其中三分之二销往亚洲。
    欧洲是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早在欧共体结成联盟前的1951年,欧洲国家就签署了“欧洲国家煤炭和钢铁联盟”协议,对于西欧国家谋求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协议中规定了每一成员国在黑色冶金市场上的产品目录。协议的执行使欧洲钢铁工业市场的秩序井然,在随后的五十年里钢铁工业稳步发展。1999年,欧洲国家的钢产量是1.4亿t,其中德国钢产量为4210万t。
    俄罗斯经济部部长指出,俄罗斯国家已经渡过了为时10年的国内钢材需求下滑的年代,从1999年5月开始,需求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在经济危机时期,为了维持冶金工业的生存,俄罗斯被迫将国内钢产量的60%~65%用于出口,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罗斯钢材销往世界各国,但主要面向亚洲大陆(出口量的43%)。汽车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兴旺,促进了国内钢铁市场的繁荣。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振兴铁路、运输及农业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钢铁企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俄罗斯正稳步进行冶金产品进口替换工作,首先是引进无缝钢管。此项政策实施后,仅1999年一年,俄罗斯钢铁生产水平就上升了14.4%。但专家预测至少要到2005年后,俄罗斯国内市场才会真正地启动和发展。
    乌克兰钢铁产品的出口强烈地依赖于世界市场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市场对钢材质量和结构要求的变化。这就造成乌克兰钢铁业的生产状况极其不稳定,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乌克兰的钢铁工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份额。出口量的不稳定,并不是乌克兰冶金工业面临的唯一问题。另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是缺少优质的国产原料,废钢短缺,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的品质差,导致钢铁生产能耗增大(实际上该国能源不足),所以产品的成本增加,削弱了其市场竞争能力。一些冶金企业,主要生产设备老化,不具备改造的资本。在乌克兰,目前平炉炼钢比重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西方的钢铁企业,早已淘汰了平炉钢,俄罗斯平炉炼钢还保持有一定比例,而乌克兰仅仅比俄罗斯稍小一些。在废钢缺乏的条件下,能源耗量大的平炉不能发挥其唯一优越于转炉的优点--大量使用废钢,反而破坏了冶金企业。乌克兰电炉钢比重极低,而在世界国,电炉钢的生产正急速上升,在一些国家比重占到15%~35%。
    最近乌克兰大型企业私有化的风波表明,国家已无意与持有冶金企业的国有股份,也没有资金再投资于这一产业。国内外的投资者前途光明的俄罗斯冶金工业都尚无人问津,更别指望乌克兰能引进新的资金,重振冶金业。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需要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措施,发展生产。除此以外,还需要确定实现这些政策措施的战略合作伙伴,或者允许企业自己去寻找这样的伙伴。
    中欧国家在集中计划经济的年代,钢铁工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各地区争取达到钢铁各品种自给自足。解决了这一问题,中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均需求量将大于欧洲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产品的标准不同与其它国家,同时也反映了其采用的工艺落后及钢材质量不高。90年代由于政局的变化,这些国家的人均需求量缩减了40%,争取国外市场亦未有收获。近几年一些冶金企业已陷于停产。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诸如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钢铁产量和需求量
    开始急速增长。这不仅是因为国内经济开始有所起色,更是因为政府意识到这是获利丰厚的产业。国家拥有私有化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参与生产管理,投入资金,用现代化工艺和设备装备民族冶金业。在政策的扶持下,波兰和匈牙利的冶金企业得以迅速革新。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淘汰旧的生产工艺如平炉炼钢,推广现代化的“清洁工艺”。但总的来讲,中欧国家目前的生产水平还没有恢复其90年代的水平。西方分析家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欧、东欧及中国的冶金工业,通过生产革新有望得到根本改变,而其它国家冶金工业的发展潜力已丧失怠尽。
    结论
    1、世界冶金工业,仍是赢利丰厚的,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从20世纪中期开始,虽然有短暂的震荡,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在上世纪最后的十年中,其发展速度超过了50~70年代。
    2、世界钢铁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所以钢铁工业的生产将逐步过渡到那些国内市场稳定、产品竞争能力强、原料价廉质优、设备现代化和工艺清洁环保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