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里,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和上海社科院的专家们走访了1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我们在考察中,甚至走了很多其他学者没到过的地方,比如伊朗的恰巴哈尔港,他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第一个专家组。其实他们和苏州工业园区是同年成立的,他们也叫自贸区,但是企业只有三四百家。我们还去了菲律宾达沃市,也去了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王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接待外国代表团时他们经常问,你们的意图、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向他们总结一句话: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们自己已经搞了‘一带一路’,一条沿海经济带,一条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延伸开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沿江经济带往西延伸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么解释,他们一听就明白了。”王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所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好的经验分享给相关国家,因为各地不一样,有的地方建自由港,有的是自贸区,有的是工业园区,还有出口加工区,甚至还有高新园区,而这些中国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拿这些案例和他们分享,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5月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发布了《“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基于对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流向和流量的研究提出,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欧盟、美国和中国三大经济体,以市场和完成产品工序作为货物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围绕三大经济体市场和产品工序,形成了区域价值链体系,而在区域价值链体系下,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为区域价值链体系提供资源或者承担部分产品工序。

报告显示,2016年,三大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6%,其中美国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二次松绑后发达经济体将劳动密集为主的工序配置到中国,形成了全球供应链贸易,由跨国公司控制着贸易分配权,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和流量。东亚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成为发达经济体的生产和市场消费地。贸易流向主要依据三大经济体或区域价值链的分工体系,而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这些经济体的资源和制造能力。

“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发现,全球贸易占GDP比重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峰值60%,现在不断往下走,意味着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已经不够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沈玉良认为,某种程度讲,对一些全球价值链的浅度参与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将改变这样的格局,而且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在投资方面,报告显示,从存量来看,重点观察的“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从1990年的1247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29万亿美元,占全球FDI存量比重从5.68%上升到17.18%;流量上看,从1990年的165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904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6.5%。

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上,截至2015年底累计FDI存量为1156.8亿美元。从累计投资来看,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东盟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资源丰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