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晋城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获悉,2016年,全市地方煤矿企业抢抓机遇,发奋攻坚,主动作为,全年生产原煤4488.23万吨,增幅11.22%,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43.14亿元,增幅9.73%;销售煤炭4548.67万吨,增幅16.78%,实现销售收入151.46亿元,增幅12.56%;实现利润12.62亿元,增幅228.62%。

2016年,我市(晋城市,下同)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坚持市场取向、问题导向,突出晋城实际,出台了《关于晋城市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全市煤炭工业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在煤炭监管平台建设上,通过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和进度督查,确保了按期试运行,云平台系统初步建成,65家煤矿完成产运销接口对接;在煤炭销售管理上,建立了同煤种、同流向、同区域煤炭销售协同机制和煤炭价格协商机制,召开了3次价格协商会,推动了“互联网+清洁煤炭”平台建设,实现了煤炭产品网上挂单销售;在国企国资改革方面,突出“三真”(真管理、真控股、真投入),从12个方面深入开展了主体企业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规范主体企业运营管理行为,目前科兴集团、阳泰集团、天泰集团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晋城煤销集团构建起三级煤矿管理体制,扁平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在行业队伍建设方面,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进一步强化全员准入和变招工为招生制的落实,加强煤矿职业健康管理,保障职工权益,同时采用全员培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职称评审相结合,强力提升职工素质,全年共组织培训煤矿A类管理人员245人次,特种作业人员3764人次,指导企业开展从业人员培训48097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203人次。

优化煤炭工业结构是全市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市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制订了《晋城市地方煤矿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方案》,严格执行节假日停产放假制度,按276个工作日重新公告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严格按公告能力的80%组织生产,监督煤矿企业逐月制订采掘作业计划,全年减量生产572万吨。同时,对标《先进产能评价依据(暂行)》,组织煤矿企业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对标达标,并上报14座煤矿(能力2380万吨/年)进行先进产能认定;10月份后,抓住国家适度释放产能稳定煤炭供应的政策机遇,对安全高效矿井、一级标准化煤矿和部分二级标准化煤矿共53矿(能力4800万吨/年)进行了产能适度释放,有效增加了煤炭产量。为形成有效产能,我市以“三个一批”(集中建设一批、缓建停建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狠抓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3亿元,项目竣工验收4个,形成有效产能390万吨/年;对资源条件不好、投资无望的13座矿井(能力1170万吨/年)缓建停建。

为全面提升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我市组织开展了煤炭经济运行系统性调研,深入研判深层次问题,细化保稳与促增的具体举措,着力保持煤炭销售的价稳量稳。同时,举一反三学习推广晋煤集团赵庄煤矿“蓝天一号”经验,充分发挥我市3#优质无烟煤优势,向京津冀民用煤市场进军,目前高平科兴前和、捷煤,泽州中能蓝天等一批民用清洁型煤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产品远销京津冀、山东和河南等地。此外,组织召开全市地方煤矿降本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作,推广智能化综采技术,减免企业税费负担,极大提升了煤炭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在此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绿煤”战略,积极推进地方煤矿不同煤层配采,进一步规范煤矿配采及特殊条件下开采管理,全力推动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矿井瓦斯做到了以用促抽、以抽促用,煤泥水全部进入水处理中心,实现了循环利用。目前,兰花东峰、崇安关岭山和煤销盖州等煤矿沿空留巷开采和切顶卸压自动成巷取得阶段性成功。